前几日向尊上抱怨,特别不想写读后感和观后感,就觉得特别难写特别不想写。今天打开读书笔记,感觉内容依旧经典且感悟满满,但一本书里的所有感悟多且复杂,总连接不到一篇读后感里。
难道是我对此还有厌倦?每当同伴提醒,“你早已读完的那本书怎么还不还呢?要不明天我们去图书馆还书?”我就一阵心烦,我还有读后感没写呢,书在身边都不想写,还了书后岂不直接抛之脑后了?
最近我就总是在想,难道是我安排的不够合理吗?除了一些必要的课堂和娱乐活动,剩余的时光用些来读书,一个月读四本书,选其中两本来写读后感。可是每读完一本,我会非常想不写读后感而直接去读下一本。当看到读书笔记后又烦躁,Oh my god!还差个读后感……
写读后感吧,感觉内容写得一个比一个独立,读起来整篇内容都不太连接,感觉意义不大且费劲。不写读后感吧,又认为很多有意义的感触应当记录下来,若不记则觉得缺少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概括内容简单些吧,又觉得尊上肯定不会亲自去读书,那我得写得稍微详细一点,以便他好具体理解。概括内容详细一点吧,整篇读后感下来又有很多文字是在介绍内容,感觉这读后感写的一点也不成功。
那天和尊上抱怨后,我又搜了写读后感的技巧,看完“引—议—联—结”后感觉的确应该选其中一个点来写,这样读后感应该会显得不繁杂且主题鲜明。本打算第二天就继续把之前的读后感补上,却又“拖延症”病发。转眼四天一过,依然没有吐露一二。
以为热爱就不会有坚持的痛苦,其实不然。所以只有鼓励自己吧!我一定要写,写到言辞已尽;我一定会走,走到灯火通明!可能就像杨绛前辈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所以我也打算像“技巧”中说的那样,在每篇读后感中加入自己生活的小故事。
因为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看自己,就觉得一篇文章应不低于一千字,哪怕是写生活琐碎,哪怕是写时代热点。每当要写之时,还要精心的准备配文的照片,没有照片,那这个主题我总想着把它更新为私密文章。可能强迫症使然,之前就给自己规定一定要是出自自己之手的照片,一定不要网图,后来在写古诗时,我破规了,因为库存找不到古风图片来配文。
前不久还发现了一个简书小功能,可专门设置文章显示的封面图,我将其全部改为一图露面也顺便又废了一个自己的小规矩:配文的照片一定要是三张及三张以上且看起来对称自然。
破了这两规矩之后,豁然不少,不禁想说:“这强迫症得治啊,喜欢谁不好偏偏喜欢为难自己?这样岂不会让坚持更难坚持,让灯火通明更难通明?”而现在写读后感也一样,不一定要每个配图都要求自己去拍新的花样,尽力而为之便行,让这路走得轻松些,走下去,灯火自然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