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星期五 晴
亲子日记第321篇
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从农村到城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老家的习俗已经开始贴对联,迎接新年的到来。所以,我和弟弟中午都回老家贴春联,这时,两个女儿和侄子侄女也来帮忙。于是,我便问他们: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孩子们都摇摇头。我便告诉他们:有史为证,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的后蜀时期,它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所以,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和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他困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春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王安石在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代,这时,桃符才改为“春联”。在明代陈云瞻的书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所以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这样,人们借助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一年了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厚望。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是最吉利的事。因此,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四个孩子听了春节贴春联的寓意,都非常高兴,并且都一致表示不能忘记这些传统文化。
东津实验中学七七班 郭明迪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