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至上马太后

前凉国虽然是个勉强在南北朝留下史迹的小国,间或还动不动取消帝号,但是小归小,其实皇帝、太后、宫斗,一样不缺。

马太后,363年死,生不详,名不详。张骏的宠妃,生张重华后晋封为夫人,公元346年被尊为凉王太后,即使贵为太后,作为女性,在那个时代,留下的轨迹有限,时年多少岁,无从知晓。不过,恒王张重华(327—353年),文公张骏第二子,在位8年,终年27岁,这样推算,21岁即位的重华的母亲马太后,应该不到四十岁,三十五不到也并非不可能,深宫之中,驻颜有术,所以应该还是年轻貌美。

《晋书》:"马氏遂从缉议,命废耀灵为凉宁侯而立祚"。也就是说,下诏废掉亲孙张曜灵为凉宁侯,那个时候,张曜灵当国君才一月。另立张祚为国君。张祚是谁?张重华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说明了三个事实:第一、对于爱情,祖孙之情不算什么;第二、对于情郎,对亲人的绝情就是对情郎的真爱,轻重顺序,那是真真的,不是说说的。第三、真爱是不分辈分的。

不过单边真爱很残酷,张祚"烝重华母马氏"(《晋书》)是有目的的。“烝”字百度有解,这里不重复。一开始,作为非嫡子,可能为了给仅仅重华兄弟添堵,或者还不是添堵,只是找心理平衡,我做不了皇帝,但是间接的成为你的继父。民间街头巷尾骂战,喜欢问候别人的母亲,大约也是这种心理,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成为兄弟的继父,成为父亲的同情兄,有那么大的成就感吗?夺皇位是后来的事,估计自然而然就慢慢开始想了,毕竟,看起来有心爱的人相助,皇位也不远嘛。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永恒的话题——可能没那么爱。因为张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接着推到了一切可以、不可以、不应该推到的女人:弟媳妇、弟媳妇们、侄女、侄女们、同父异母的妹妹、妹妹们,不能不叹为观止他的性能力、乐此不疲和无耻。

也不能不感叹皇权对人性的腐蚀和人情抗拒欲望的无能。

354年一月,张祚自称凉王,不再沿用晋国年号,改元和平,采用皇帝礼乐, 虽然此前,前凉早已经是一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但数十年来始终奉晋为正统,以人臣自居。此举,等于公然反叛。

更要命的是,张祚得势之后、无法无天,逐渐天人共愤,人心尽失,利令智昏的是,他认为马太后已经没有价值,明目张胆地将年老珠黄的马太后晾在一边,不予理睬。马太后对张祚恨之入骨。毕竟还是太后身份,利用时势,除掉了张祚。张祚是自作孽,不可违,而马太后,虽然所爱非人,到底也算快意恩仇。

值得一提的是,马太后曾经再次坠入爱河,这是很重要的,爱一个人不重要,能再次相信爱情,才是性格强度和人性力量。361年,大司马张邕,应该也是宗室,起兵杀权臣宋澄。而马太后和张邕好上了,至于是好之后张邕杀宋澄,还是杀了之后好上的,不知道。

细细想想,还是不太一样,前者主题是女主有求于人才去爱,男主是为爱杀人,而后者主题是,爱只爱强者。一个负担,或者可能是累赘,谁会去爱,这一点,从古至今,没什么重大改变。很多时候,所谓爱,本质是婉转的交易,只不过修饰过、美化过、甄选过,是限量版,一如在豪门前徘徊的众多名姝靓女。

据说太后和张邕好是太后主动,张邕没有不从的道理,太后毕竟依然可人,而且还是金字招牌,不可取的是,依仗着马太后的宠信,纵行淫虐,滥刑杀戮,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疯狂的刽子手,权力和压力让一个人心里的恶全部释放出来,这是很可悲的。结局可想而知,被迫自尽都算是好的。

两次所爱非人,掏心掏肺被人骗,主动搞资源重组也没有做到优化目的,确实是颜面丢尽。马太后一生,被爱过,也爱过别人,历经多次兵变,虽然最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但是,在很多女性只能作为食粮被吃掉的年代,能荣华富贵、寿终正寝,真的好命好运了。

马太后的两次爱,不能不说是失败的,可能强者的爱情之路注定有强者的烦恼和坎坷,毕竟,多了一个权力的维度,对别人是否真心的甄别就难上加难了。至于马太后,与其说选人的眼光不行,还不如说权力对人的戕害莫之能当。有人讲过,中国人动辄说男权对女性的戕害,但不见女权对男性的戕害?其实都不在点子上,本质上是权力让人性迷失。

不过,马太后敢于爱而奔放的人性光辉,历经千年,才能闪耀亮色。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虽然离经叛道,但绝对够独领风骚,即使对于两千年后号称独立女性来说,也毫不逊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