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长生【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3】。
【注释】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
2.长生:长久存在。
3.成其私:成就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译:天长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摆在众人之后的位置,反而赢得拥戴;将自己的身体与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因为它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引述
本章由天道推论人道,老子用天地运作的自然规律来阐释圣人退身忘私,最终成就其理想的处世智慧。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曾有人说老子是最大的阴谋家和功利主义者,教世人处心积虑为达成目的采取虚伪的手段,比如本章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被解读成为了获得拥戴、保全自己(“身先、身存”),就要做出“后其身、外其身”的姿态,甚至有人讥讽说这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谋略,认为老子说的意思是想要达到目的,就要敢于付出代价。这种只看现象不问因果逻辑的误读让老子背了很大的黑锅。老子所倡导的利他行为,是取法天地、顺任自然的表现,而“身先、身存”,不过是这些行为所致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并非刻意为了某个结果而做出利他行为,这样的解读显然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相悖离的。
由天道推论人道,老子倡导的是一种大格局。格局决定了发展机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怀天下,公而忘私,方能容纳万物,海阔天空。若是心胸狭窄,只为一已之私,则必然眼界受限,顺境尚好,一旦陷入困局,则难以自拔。
无论贫富贵贱,胸怀天下之士,皆载入史册为世人称道。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玉壶冰心,天下景仰。杜甫,身居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孤苦凄寒中,却心念天下寒士,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对天祷告,若能达此目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被尊为诗圣,不仅因为诗作,更因为胸襟与气度!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公瑾,被赞人中龙凤,却因气量太小,被诸葛孔明“三气”而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害死周瑜的,不是孔明,其实是他自己。试想当年周公瑾若能更大气豁达,以其过人的智谋才能外加孙权为其提供的良好平台,且有白富美小乔厮守相伴,必然是人生赢家,羡煞旁人啊。
格局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外在的修炼可以拓展格局。越利他,格局越大。保持对自身的觉察和对世间万物的敏感,懂得自己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心底无私,行为接地气,从点滴利他的小事做起,存一颗悲悯之心,处处点亮他人,人生的价值,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平凡而又伟大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为最底层的平民服务奔波,完全的利他,让特蕾莎修女为千万人而活,她忘记了自己,世界却记住了她。她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尊敬。一个伟大无私的灵魂,让世人看到人性的光芒,给处于绝境的人以勇气和希望。
若要利他,先让自己有爱的能力,懂得爱自己,让自身获得满满的爱,才能更爱他人。这与某些邪教所蛊惑的完全无私奉献有本质的区别。邪教通常利用人们的利他之心和对死亡的恐惧,树立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格神,打着无私奉献的旗号,搜刮信众财物,扰乱信众心智,对信众从肉体到精神进行控制,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识别是否邪教的边界线,是了解其所倡导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有无伤害。
真正的利他,一定是内心安全感俱足才能实现的。特蕾莎修女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爱,她心甘情愿成为上帝的使者和仆人,信仰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力量,所以她的给予,从未匮乏。学习《道德经》,我们感受到天地之爱,我们呼吸着天地间无限供应的氧气,享受着阳光普照和雨露滋养,我们顶天立地与广袤相连接,在大地的怀抱中让内心的力量逐渐充盈。作为人类,地球上万物之灵长,在获取天地丰沛赐予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周围的人、事、物更好一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这个万物共同的大家园。这样的相互给予,便是相互成就,越付出,越充足。
利他便是利已。心中有爱, 我已忘我。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