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司法局开会,司法局工作人员,各乡镇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我们德林的社区矫治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主要是汇报前一阶段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并且给出下一阶段具体的帮教计划。
以前没有做过这个工作,所以没有经验可言,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对我来说也是个考验。自从加入矫治小组以来,确实花费了自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感觉自己也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想到三个孩子因为我们的介入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又觉得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以下内容是我写的帮教计划的开头部分,就权当今天的作业吧。
通过前阶段的心理测评和走访工作,我们已经对当事人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了解,也已经初步和当事人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在刚过去的17年12月份和18年1月份,我们通过五大量表,完成了对当事人的测量和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三人分别是。
我们完成了当事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资料过程中我们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当事人及其母亲进行了简单访谈,并且做了文字记录。后来我们又约谈了当事人及其母亲,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史,存在问题和现在的生活状况的等。并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对当事人进行了改变认知的谈话。初步和当事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形成详细的走访记录。
在接下去的几个月帮教时间里,我们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详细的帮教计划。利用国外循证矫正和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西方循证矫正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八大再风险因素,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再犯风险评估工具和干预策略。八大类再犯风险要素分别是反社会行为的历史,反社会人格模式,反社会认知,反社会交往关系,家庭或婚姻关系,学校和工作状况,休闲娱乐,药物医疗等。社会工作者应该超越实证主义范式,从实际出发,运用更加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评估和干预方法,有效的恢复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控制再犯风险。我们也对手头的三位当事人作了八大类再犯风险要素分析,结果见下表。人们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通过模仿、强化和定性,逐渐习得的结果。犯罪行为只是一类违反社会法律规范的偏差行为,在控制了八大风险因素之后,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有更高的犯罪风险,这说明,就再犯风险控制而言,围绕着当事人的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的恢复性干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我们主要想从改变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入手。把实证研究检验的犯罪风险要素,报告会,家庭和社区环境,在一个扩展和动态的实践过程实现犯罪风险的转换。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测量改善的效果,一是生理特征,二是认知态度特征,三是情绪和行为特征。我们可以每隔半年用量表来客观准确的测量这些变化,再根据测量结果制定或调整帮教计划。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当事人的深度对话和参与式观察,来理解当事人行为改变背后的意义体系发生的变化。社会工作人员在和当事人进行评估和干预时,不能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进行科学评估和干预,而是对其道德判断进行澄清和批判。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