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低语-那间小屋

        初到WZ,收入不高,只能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民房:一间12平米的房子,还要兼顾衣柜,厨房。一间小房,靠窗放这用砖头堆起的炉灶,一个煤气罐,一个炒菜煮饭公用的铁锅,再加上几付碗筷就构成了我的厨房,简单,简陋,却也过的快活,活的单纯。

        初入社会,也许,租一间这样小房间是最基本基本配置吧。就是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小屋,一呆就是三年,也许不是后面发生的被偷事件,可能时间会更长。就是这个小屋,庇护我度过了人生最单纯,贫穷,初出茅庐的岁月。

        可能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都有每个阶段的生活。那时候,上下班走路都是走路的,单程三公里多。要路过村庄,田地,荒地,还有铁路。那时候,连走路跨过铁轨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仿佛每天向着幸福出发,希望沿着铁轨飘向远方。

        没有选择,也就做出了选择。每天,向着希望出发,早上,从小屋出去,走长长的路,路过早餐店,路过教堂,路过初生的太阳。看远处咣当咣当摇近的铁家伙,一点,一点靠近,一点,一点又走远。它走的很慢,很慢,就如那年夏天漫长的午后的吱嘎吱嘎摇着风扇的教室里流淌时光。

        有时想:泛红的天空下,一个箭步窜上去,抓住那车头的栏杆,爬上去。张开双臂,扬起头,迎着风,看绯红变白,变蓝,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是我一次也没有做过,仅有的几次,也只是抓起斜挎的帆布包,跟着跑了几十米,超过它,超过它,然后站定,再看它,一点一点走远,消失不见。

        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小屋,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那样躺着发呆,发呆。那时候刷手机,倒是不常见的。因为wifi都是一件奢侈的事,也只有少数几家高档点饭店才有,流量也是贵的离谱,不是那个阶段我所能承受。思来想去,能陪伴我的可能就是从学校人肉背上公交,火车,公交,三轮车的那些书了吧。

        那桌上,除了桌面上铺的报纸,就是一本本各式的书了,励志,文学,旅行,人物传记,专业,工具书等等。不时,拿起一本,沉浸其中,半小时,一小时,然后沉沉的睡去。就是这一方小天地,就是这一个小空间,容纳了冗长的而又短暂的青春岁月。回望,却回不了头。虽然早已搬离,但每次回想,那一屋一角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