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第十章人的毕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个体从受孕开始贯穿一生所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第一单元 研究发展。
常模研究试图刻画某个特定年龄段或发展阶段的特征。常模:研究者可以确定发展的关键点,这些数据提供了发展和成就的标准模式。
发展年龄:一个儿童能表现出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定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时的生理年龄。
纵向设计:将持续观察和测试同一个个体,通常是连续多年不间断。
横断设计:在同一时间观测比较处于不同生理年龄阶段的参与者,并对于年龄有关的行为差异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毕生的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自从出生以来你已经经历巨大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将持续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一、孕期和童年期的发展。
在受孕的那一刻,精子与卵子相结合,变成了一个单细胞的受精卵。
1.子宫内的生理变化
受精卵形成的最初两周称为胎儿发育的胚种期。胎儿发育的第三至八周为胚胎期,随着器官的形成,胎儿出现第一次心跳。
胎儿期是指从第八周结束直至婴儿出生,任何能够造成胎儿组织异常的环境因素标为敌畸物。
2.婴儿生存的先天机制。反射是指由与机体有生物关联的特定刺激引发的自然反应。觅食反射使得新生儿能够找到母亲的乳头,把物品放入婴儿的口中,婴儿会开始吮吸,这种吮吸反射使得新生儿能够进食。
婴儿虽然没有完善的视觉,但也具有视觉偏好。
刚开始学会爬行的婴儿惧怕深度而不会爬行的同龄婴儿则不会产生这种恐惧。
3.童年期的发育和成熟。
成熟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成员在其物种通常的生活环境中被抚养长大的典型生长过程。
二、青少年期的生理发育。
在青春期有两个脑区的变化尤其重要,即负责调节情绪过程的边缘系统和负责计划、控制情绪的前额业。
边缘系统的成熟为青少年步入社会做好了装备。青春期是获得独立技能,从而能够成功脱离家庭保护的阶段。负责抑制和控制情绪冲动的前额皮质区成熟较晚是有其意义的。
三、成年期的生理变化。许多生理变化并不是因为老化,而是因为不使用。持续锻炼身体的老人,较少会体验到那些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衰老所带来的困难。
1.视觉:眼睛的晶状体弹性下降,调节晶状体厚度的肌肉作用减弱。
2.听觉:老人在听高频音时普遍会有困难。
3.生育和性功能。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变化并不一定损害性体验的其他方面。
第三单元毕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对心理过程和内容随时间发生和变化的研究。
天性和教养。指导人类发展的人在被教养过程中所接受的刺激。儿童与生俱来的进化产物,塑造了儿童的发展。
一、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1.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
图式:促使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皮亚杰把婴儿最初图式描述为感知运动智力(指导感知运动)如吮吸、注视、抓握和推等运动的心理结构和程序。
同化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适合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
顺应就是对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
认识发展就是这样一种同化与顺应相互穿插、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发展的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大约从出生到两岁。儿童用生来就有的一部分感觉运动反映开始了生活。
客体恒超性是指儿童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存在的运动。
②前运算阶段。两至七岁。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特点。提高了符号思维的能力。
自我中心: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中心化他们往往只关注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相关方面。
年幼儿童的注意力固着于单一的、知觉上突出的维度。大一点的儿童既考虑到高度,也考虑到宽度,从而正确的推导出外在表现并不是实质。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在脑中产生逻辑思维的活动。儿童理解了守恒,可以对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物体进行推理。
守恒:他们知道,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他们如果不增加或删减,物体的物理属性不会改变。
可逆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理活动和心理操作都是可逆的。
④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后,儿童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
二、关于早期认知发展的当代观点
1.婴儿的认知。
特别小的孩子已经获得了有关物理世界的重要知识。婴儿能够理解只有掌握行为才对其中一个玩具具有目的性意义。该研究显示了,婴儿对周围世界非常谨慎小心,以便理解他人的行为的原因。
2.儿童的基础理论。儿童最初理解世界的框架时,可以用来解释他们在世界中的经验,儿童把他们关于心理状态特征的经验汇集为心理理论。
3.社会和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当代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896~1934)他认为儿童通过内化的过程而获得了发展。
内化就是儿童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的知识,该环境对认知如何随时间展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成年期的认知发展。
1.智力。液体智力会随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较大程度的下降。液体智力下降主要因为加工速度的减慢。
用尽废退。相关不等于因果。
高水平的活动使得加工速度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另一种可能即加工速度较高使得某些老年人能够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尽管很难证明“使用”能够预防“丧失”,但研究者还是提供了一些证据,证明多用能够提高智力功能。
智慧是指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专长。
2.记忆,对于提取一般性知识和多年前发生的事件的个人信息,老化并不会降低,老年人在这方面的能力。老年人记忆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正是他们自认为记忆力不好了。
第四单元语言获得。
儿童生来就有语言能力。
一、理解言语和词汇
语言中区分词的最小单位就是因素。
出生伊始就有天生具有感知(对语言来说极为重要)的声音差异的能力。
除了言语感知的生物学基础之外,许多儿童也得到了环境的支持。
在与婴儿讲话时,成人通常会放慢语速,并使用夸张的高语调或采用较短的结构简单的语言形式,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研究者把这类语言形式称为婴儿指向型言语或儿童指向型言语。
二、学习词的意义
在18个月左右大时,儿童的词汇学习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研究者把这个阶段称为命名爆炸阶段,因为这时儿童以极快的速度学习新词,特别是物体的名称。
快速映射:儿童能够从极少的经验中学习新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只要一次就能学会。
儿童会像科学家一样工作:对于每个新词的意义首先建立一些假设。儿童形成假设的这个观点并不能理解儿童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特定含义。
三、获得语法
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帮助他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心理结构。
不管是否已有以建立的语言作为向导,儿童似乎已经准备好在词和句子的水平上寻找结构,并建立交流的系统。
研究者如何能够确定究竟哪些知识是先天就具有的,研究这个问题具有效的手段,就是考察许多不同语言中的语言获得(跨语言研究)。
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系列操作原则。这个操作原则是指儿童必须记住词出现的顺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扩充的操作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儿童使用同一个意义单位,即词素,来表达同一个概念。
儿童利用诸如“扩充”之类的操作原则来形容此类词素如何工作的假设。由于这个原则需要儿童用同样的方式来标记所有的情况,所以儿童也就会产生过度规则化。
第五单元毕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即个体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期望在个体的一生中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将看到社会和文化环境与生物学意义上的老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一生中的各阶段都面临的独特的挑战和回报。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艾瑞克•埃里克森(1902~1994)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费洛伊德的学生。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和危机。
1.信任对不信任儿童需要通过与照顾者之间的交往建立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
2.自主对自我怀疑,伴随着走路的发展和语言技能的出现,儿童探索和操纵客体的能力提高了!
3.主动对内疚 在学前期结束前,发展了基本信任感的儿童能够主动产生智力或运动行为。
4.勤奋对自卑 到小学阶段,如果儿童顺利解决了自己的发展危机,那么现在他们就不仅仅是随意的探索和试验了,而是准备系统地发展各项能力。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阶段的基本危机是要对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种混乱中发现自己正确的同一性。
6.亲密对孤独。发展对他人做出充满感情、道德和性的承诺的能力。
7.繁殖对停滞。个体对自己和伴侣的承诺扩展为对家庭、工作、社会以及后代的承诺。
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功解决前几访段的危机使成人可以回顾往事而不留遗憾,可以享受一种圆满感。
二、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个体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技能、态度和动机被塑造的符合特定社会企望的要求。
无论何种家庭,他都有帮助个体形成对他人反应的基本模式,而这些模式反过来变成个体一生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1.气质即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那些情感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水平。
婴儿的气质类型奠定了其之后社会化发展的基础。
2.依恋。这种强烈的,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被称为依恋。
某些物种的幼雏对第一次看到或者听到移动客体自动地产生印刻。
内部工作模型是一种记忆结构,搜集和储存了有关他和照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安全型依恋:儿童在父母离开房间时显的忧伤,在母亲回来后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的又去游戏。
不安全型-回避型:儿童显的冷漠,在母亲返回后主动避开或忽视他。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于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3.教养方式。
控制性是指父母愿意充当儿童社会化的负责人。而反应性是指父母对儿童个性的认可。
权威型:父母对于儿童提出恰当的要求。
专制型: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但很少注意孩子的自主性。
放任型:父母响应孩子的要求,但不能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必要的社会规则。
忽略型:父母既不管教,也不回应孩子的独特性。
4.接触性安慰和社会经验。
婴儿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食物。这种观点被称为依恋的碗柜理论。
她们开始用自己的假设来检验碗柜理论。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予他们接触性安慰。
5.人类剥夺:人类社会有时会制造出这样的悲剧-儿童被剥夺了接触性安慰。
三、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青少年期的经验
生理发育并不是青少年期“风暴和压力”产生的原理。人们确实会在童年期进入青少年时经历更多的情绪紧张和冲突。
孩子为独立而斗争。
2.同伴关系:友谊、朋党、团伙,同伴会议促使个体从事危险行为。
四、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在成年期社会关系和个人成就占重要地位。
1.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做出性、情感、道德郑重承诺的能力,成年初期是大多数人开始步入婚姻关系或其他稳定关系的时期。
对于大多数异性恋的夫妻来说,婚姻满意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是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冲突。
社会性亲密是健康生活的先决条件。
2.繁殖那些建立适当亲密关系的人有能力将注意力转向繁殖。这是一种超越自我对家庭、工作、社会和后代的一种承诺,是三四十岁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六单元性与性别差异。
性差异:个体特征包括不同生殖器官以及激素和解剖学上的差异。
性别是指一种习得的与性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
一、两性差异。
大脑扫描已经证明了在男女两性的脑之间存在着结构差异。
一些表现了男女两性差异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更多地源于生理而非文化作用。
个体对男女两性的行为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他们的胚胎激素环境。
二、性别认同与性别刻板影响。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同的程度。
性别刻板印象:关于特定文化中男女两性恰当行为的信念。
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适合自己性别的活动。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喜欢参加社会交际,彼此分享自己的信息,男孩更喜欢追逐打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别差异会越来越突出。
在天性方面,胎儿期的环境可能导致儿童的大脑相对更加男性化和女性化,在教养方面,也就考虑了父母和同伴行为对于儿童的影响。
第七单元道德发展。
道德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的系统。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道德推理是指人们在某种情形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所做的判断。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越来越复杂,他们也开始从单纯注意后果转换到既考虑后果也考虑意图。
1.前习俗水平的道德。阶段一,愉快/痛苦定向,阶段二,代价-收益定向。互惠性-投资以桃报之以礼。
2.习俗水平的道德。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法律和秩序定向。
3.有原则的道德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六,道德原则定向。阶段七,普遍原则定向。
四条原则制约着科尔伯格的阶段模型:第一,个体在某个时间只能处于某一阶段,第二,每个人都以相同的顺序经历每个阶段,第三,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更为全面,更为复杂,第四,每种文化中都存在同样的阶段。
二、关于道德推理的性别和文化观点。
科尔伯格忽略了男性和女性一贯的道德判断可能的差异。女性的道德判断是以“关爱他人”为基础,逐渐过渡到自我实现阶段,而男性的道德评判则是以“公正”为基础。
跨文化研究也使得研究者对于道德推理的关注范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一类关注与自主性有关:“关注有需要、愿望和偏好的人,“道德目标是认识到”人们有权利“满足自身需要和欲望”。
第二类,关注与共同体有关。关注作为某一社会群体成员的人”,道德目标是“承担对他人的角色责任,发挥社会群体的保护作用和积极作用”。第三类关注与神德有关:关注“作为精神或宗教实体的人”,道德目标是使自身…越来越纯洁和神圣。”
参与者的暴力生活经历并不完全破坏正常的道德发展。
第八单元学会成功的老化。
成功的老化是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尽量减小衰老导致的正常丧失所产生的影响。
补偿性选择优化:选择是指个体在数量和程度方面减少自己的目标,优化是指个体在优先选择的领域进行自我实践和训练,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替代性方式来应对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