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写的了。
此文不讨论屈原的死因,没经过心理上的“望闻问切”,在此不妄加评判,我也无法判断他是否有强迫型人格,是否患有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在本文中只谈谈我所理解的他那彼时彼刻透露的思绪和心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非常有批判精神
他对于落后的、保守的东西极力嘲弄、诅咒、揭露。他认识到楚国的弊端,怀王不纳,群小共诛,斥责怀王的混用、群小的下劣和“众芳”的变节。
屈原,非常有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屈原,非常有献身精神
殉国之前,“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怀沙》”,用生命以死守志,加入到前圣先贤的行列中,展现了对自己所在国家的执着,信奉真理的追求。
世人对屈原的死因普遍有两种观点:
一、楚国的灭亡对屈原造成打击,以身殉国;
二、怀才不遇,屈原对自己的仕途和理想深感绝望,以死明志。
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有相关的证据表明其投江自杀前,他对于对社会环境的失望和不适应,环境和他个人的性格杀死了他,从心理角度上来说,自杀并不可取,以他的政治才见和抱负,也许能造就更大的人生价值。
屈原绝唱赏析
屈子临死绝词《怀沙》开篇以“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定下郁结、悲愤感情基调,后来说着说着,强烈的感情爆发控诉:“夫惟党人之鄙固兮, 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 陷滞而不济。”将那卑鄙小人和自己对比,爆发出自己的陷入泥沼的困顿和愤懑。
屈子长期处在抑郁,生活在无望的现实中,当时郢都已被占领,楚国即将消亡,他忧心如焚,一腔爱国情怀,却又报国无门,精神支柱的倒塌,使他觉得生命再无意义,用自己的死亡来启示世人。
为什么屈原会选择投江自杀?
在屈子心里,众人皆恶臭污浊,唯我是“香草美人”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屈子在自己流放的时候仍然选择在楚国,他内心是如此地孤独、悲惨,不被世人理解,独自坚持自己的理想,守护着自己的国家,而一般的人,如他的学生,在现实中都会有一定的妥协和变通,学生的变节从俗让他愤怒,他斥责道“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他如此不屑与之为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他的人格特点,也注定了他在仕途会受到挫折。
虽然在他那个时代,自己仕途不顺,但他的形象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末黄文焕认为“千古忠臣,当推屈子第一” 中国人的爱国思想也深受屈子启示。屈子,如画家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思想家尼采死前才小有名气……生前不被理解,死后,多少明主忠臣和百姓歌颂他,千古绝响的人生使之灵魂不灭长存。 说到这里,其实并不是鼓励说以死明志,或是用死亡升华人生的价值。事实上,人生,也可做如庄子、诸葛亮、陶渊明那样的归隐山居,做个闲散游人。
屈原,古之今思
屈子的爱国民族思想,深入我们每个文化血液里,但是现代不提倡“以死明志”或是“以死终结痛苦”。 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请接受自我,也要接受他人,这个道理都懂,但其实做起来很不容易……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如此开放自由,如果你也在悲伤,你也在痛苦,有个人叫“心理咨询师”她愿意接受、理解、悦纳你,包容你的所有一切。面对痛苦,死亡不是唯一的选项,更不是最后的选项,还有个“心理医生” ——你的心灵彼岸,在你的生命前方等着你,抚平你的伤痛,疗愈你的伤口。
参考文献:《屈原的创作心态》——范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