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海蒂和爷爷》,里面有一句话很触动我,“他们的见识太少了,因为他们只知道这个村子,但你见过这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不是吗?如果生命中某件事情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不用管别人说什么。”
我确实见过很多别人从未见过的瑰丽景象,那是书中的世界,爱书的人都会知道,当你看到一本喜欢的书的时候,那种喜悦是仿佛要冲破心脏,向全世界描绘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神秘美丽。
看到的多了,就想动手构造自己心中的那个世界。就常常幻想别人有一天也会看到这个世界,也会像我一样的喜欢。
第一次写作是在小学,千挑万选的买了一个足够厚的本子。付钱的那一刻,眼前就已经浮现出这个本子写满了故事,被众人传阅,甚至被喜欢的杂志选中刊登。那时候什么都不懂,文笔没有,劲头却足,故事大纲写了一遍又一遍,恨不得每一个情节都跌宕起伏,每一段感情都感天动地。
那时候我的世界中好像只剩下这件事有意义,每天悄悄的在本子上创作,只恨自己写的不够快,跟不上灵感的脚步。当然,最后这本“旷世绝作”并没有完成,它甚至只写了一个华丽的,辞藻堆砌的开篇。
上中学后我讨厌写作,因为我写不出,不会写。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感情要求我们 去抒发。高中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容器,作文要求写什么,我就把什么感情拿出来,这些被提取的感情大多虚假又干瘪,作文也是。
但那是其实最让我疑惑的是我的作文居然常常被夸奖,大约是因为我看的书多,总能找到一两句出彩的句子,我当时心虚极了,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写的,文采不是我的,感情也不是我的。
那时候看了许多提高写作技巧的书,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能让你按图索骥写出一篇文采飞扬,情感充沛的文章,即使你当时内心毫无波动。那些名言好句我大多已经忘了,但是其中有一句话我记了好多年,“写文章,不应该是要我这么写,我应该这样写,而是你看到了那个作文题目,有一些你很想说的话,特别想表达的想法,不吐不快。”
我觉得写作应该是这样的,但当时我并没有按照这句话去练习写作,因为我没有时间了,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由不得这种虚无缥缈,没有实际用处的看法打乱节奏,浪费时间。
但是现在我已将上大学了,我才二十岁,我还年轻鲜活,我不怕将大把的时间虚掷在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我决定开始写作。
我那曾经被尘封过的,动摇过的世界,终于等到了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引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结吧,虽然有点晚了,不过我觉得恰到好处。
“我十七岁,这个年纪里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不需要犹豫也用不着权衡,我无坚不摧,也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