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下了晚自习后,我再去听课,曾琦老师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正好老师讲到自己教她的孩子如何理解:1除以0.1。当孩子疑惑不解地问道:“除了之后怎么会变多了呢?”理性思考后的曾老师这样回答:“除法还可以用倍数关系表示,1是0.1的10倍。”孩子豁然开朗。曾老师用一个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道出一个道理:好的结构,一点就通!
我错过了前面好多精彩,于是等课结束就后迫不及待地观看了视频回放,并且一如既往认真地做了笔记整理。 听课中曾老师提到的几点说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融会贯通的理解,另一种是鹦鹉学舌的表演。
2、惰性知识是学生已经习得但是在实际中不能正确提取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我理解就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后,不能学以致用。)
3、用知识的结构化来对抗遗忘。
4、学习不是为了记忆知识细节会表演,而是为了掌握结构能迁移。(我们能够理解学习最终就是达到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5、学习结构,简言之,就是要学习事物是如何关联的。
6、理论不是用来生搬硬套的,而是帮助我们去更好地应对变化了的情境。
7、笨学生把书越读越厚,聪明的学生把书越读越薄。(只剩下知识结构)
8、对于基本原理和思想的理解,是我们实现“训练的迁移”的主要途径。
9、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抢跑并不意味你是第一个到达终点,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同时我认为:站错了起跑线是比输在起跑线更可怕的事情。
在学习整理这些笔记的过程中,我想到自己在《阿长与《山海经》》时,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圈点勾画出文中能够表现“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语句,句旁做好批注,并且能够给“我”绘制出一条感情变化线。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梳理画出感情变化线之后,我顺势引导:我们在写人的文章中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时,叙事与情感应双线并行,这样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嚼头。我想对学生进行这样结构化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迁移运用。
曾老师的课我还有好多不懂之处,我想为了避免鹦鹉学舌的表演,我还得翻看笔记细细咀嚼,慢慢实践,方可做到融会贯通的理解。
笔记整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