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消费,的确是一门学问。任何学问,都是要交学费的。年轻的时候学费特别有限,有必要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刀刃式的消费,应当考虑如下几点。
1、衣食住行中,“住和行”最重要。
宁要闹市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
住得太远,通勤时间太长,你一无机会社交,二无机会学习。
可以建立深关系的社交,往往需要“即兴”和“尽兴”。
你来去都要花一个多小时,你就可能懒得去,或者早回家。
下了班吃完饭,挤一个小时地铁回到家,难有精力再学习新技能或钻研业余爱好。
有人可以下班后读夜校,那都是精力方面的佼佼者,天生的,很难学。
2、居住环境一定要空荡整洁
居移体,养移气,居住环境分贵贱。
刚开始都住不起豪宅,也买不起意大利实木家具。那也不能胡乱购买塑料便宜货。
花花绿绿塑料便宜货、各路卡通装饰、幼儿园式墙贴,一件毁全家。
装饰居住环境,和整容一个道理:一件一件攒好货。
越是便宜货,越喜欢花花绿绿。如果实在买不起贵货,就只选黑白木三色。
实在买不起的家居用品,你就别买,让那个功能空在那里。什么时候能买起好货,什么时候再说。
空荡不影响风水,塞满、杂乱、肮脏、该扔的东西不扔,则必定让你气运一路走低。
3、“促进生产力”才是刀刃
“不能促进生产力”的钱,尽量不要花。
人人都说年轻的时候需要投资自己。这话一点没错。
很多人以为那意味着好衣服好包好鞋,各种彩妆、护肤品,去世界各地旅游。这个推论是错的。
名牌都是阶级符号,短期旅游就是精神放松,化妆一事,自己的手艺占80%。护肤,主要靠严格防晒。
这些消费都是享受,而不是促进生产力。
整容、定期激光保养、健身私教、芭蕾瑜伽、正规化妆课程、能带来人脉的MBA、能加深感情的社交请客,这些消费是“促进生产力”。
促进生产力之消费的特征,是你必须在里面“出点儿血”。
只花钱得不到效果,必须配合自己的智商、情商、吃苦受罪和坚持不懈,才能有个好结果。
如果你只有一笔预算,选那个需要你自己“出点儿血”的项目。
4、只买那种“咬咬牙才能买”的单品
论纯粹的购物,衣服鞋包首饰之类。
如果它的单价,在你心目中是“样子过得去、随便就能买、丢了坏了不心疼”那种,那你就别买。
一件东西,你买的时候都觉得不稀罕,那你这笔钱,等于是叠成小方块儿,扔出去打了个水漂。
除了购物本身带来的瞬间快感,什么都留不下。
朋友们,你淘宝店里买了 20 件百元级衣服,你但凡有个“场合”,你看都不看它们,捡出来那件两千元的牌子货就穿上了。
这种事你每年在淘宝干五次,衣柜鞋柜塞得满满当当,全是百元级破烂儿,拿出来穿的时候你自己都嫌弃,不是胸廓剪裁有问题,就是膝盖鼓俩大包。
这一万元,全部都是水漂。等于零。
你把它兑换成 5 件两千元的衣服试试看。衣柜清爽利落,随便哪件都是心头好,拎起来穿上就能出门。“把公关融入生活”。
网络流传的一句真理,出处已不可考:
“便宜货只有买的一刻高兴,以后每一次使用都后悔。贵货,则刚好相反”。
5、永远不要囤货
是的,任何快消产品,永远不要囤货。
注1: 快消产品是快速消费品的简称。 所谓快速消费品就是在实现购买后,能够在短期内消费完毕并可能重复购买的日常生活用品。
买到一个好东西,你欣喜若狂,心想这东西太好了,万一以后再也买不到怎么办。
横刀立马,再买一箱。
这一箱子还没开封,你就发现更好的代替品了。剩下的一箱用也不是扔也不是。糟心。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
推陈出新是品牌的本性。
“越做越差”是快消品行业大部分牌子的本性。
你会随着收入增加、身体状态、当季流行,改换你的爱好。
品牌会随着用户反馈、科技进步、被财团收购,改变自己的核心卖点。
快消行业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轻微地、逐步地、隐蔽地修改自己的配方。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可你那瓶ABC沐浴露,早不是当初的ABC了”。懂么。
6、杜绝购物车愿望清单
所有基于“暂时买不起”的愿望清单,应该每个季度清空一次。
现在买不起的东西,通常至少要两年,才有可能轻易买得起。
但很遗憾,首先,现在没买的东西,以后能买的时候,根本给不了你那份欣喜。
其次,你收入上一个台阶之后,你会发现当年买不起的东西,你现在根本看不上。
物质,就只是物质而已。
任何物质都不配成为一个愿望,只有某种生活才配。
7、人情世故的钱一毛都别省
对于人情上的金钱往来,要早给、多给、超出自己现阶段能力地给。
给完了,就把它忘掉。不求回报,不觉心疼。
只有这样做事的人,才能积累“德”,继而才能有“位”。
但这个“给”的学问太深了,我也不能说是其中高手,转天用一个整篇来探讨。
8、比例问题
每个人的收入不一样,因此文中提到的金额数字,请你成比例放大或者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