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每一种人生都值得为之梦想》写一篇读后感,纪念第一次参加上海市阅读马拉松比赛。我可以给这篇读后感起100个标题,但唯独上面这个,不是最符合2017年秋季阅读马拉松比赛用书的主题,因为《每一种人生都值得为之梦想》一书更加积极、正面、富有激情,仿佛阅读之后,读者脑子里便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在作者克里斯.吉尔博娓娓道来中,心中的一盏盏灯被点亮,忽闪忽闪,就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翻来覆去,在心里翻滚着的,往往不是生存需要我们必须做的,而是那些隐秘的、没有做、却最迫不及待想去做得事情。它们,往往是你的使命所在。人啊,如果不想庸庸碌碌一生,就要跟随自己的心,好好问问自己,那喷薄欲出的使命,在哪里。
他说,如果你曾经有过某种奇怪的疏离感抑或难以驱散的失意感,说明是时候做出改变了。这种不满足,是人生进步的条件。多数人,不愿意做出改变,惯性是一个人最大的安逸,也是最大的敌人。多数人宁愿在一成不变中变成油腻的中年人、老年人,也不愿去找到召唤自己的使命,如我。所以最终也只能伤春悲秋感叹人生。但凡付出行动去做的,多数在路上,已经找到自己的灵魂住所。
世界上最远最远的路,不是跑者脚下马拉松42.195公里,是焦虑的人心中迟迟没有勇气踏上的那条路。世界上最远最远的路,不是天涯海角天各一方的距离,而是翻不过人山人海、山川河流的谅解。
书中的求索者们在心中使命的召唤下,朝着目标,迎着挑战,坚韧不拔地行动着,即是有牺牲,也在所不惜。在漫漫求索中,他们拥抱恐惧,他们创造挑战,他们重塑自我,他们做出彻底改变,他们与自己达成了和解。最终他们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居所。让生命丰满立体独特起来。
看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身边跑步的人,因为我从小厌恶跑步。30岁前完全不能理解跑步的乐趣。研究生期间,室友每天去操场跑20余圈,我虽然佩服,但也无法理解。2016年10月30日,跑了上马健康跑,人生仿佛突然开窍,开启了改变自己的决心,至此我开始系统健身,每天一小时的健身重塑了自己的身心。今年夏天,突然之间,开始喜欢跑步了,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隔断时间跑几个5、6公里,感到很快乐。书中描述了几个跑步者的人生,让我更加理解,跑步对于某些人的意义。与前几天跑的3个10公里感受类似,不仅仅是分泌多巴胺带来的愉悦,也是在过程中与自己对话。珍惜每一公里,控制每一段的节奏,调整控制呼吸的节律,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前进时专注着眼眼前的自律……都是对自己人生状态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也是最最原始的安全感,在奔跑中,感受自己的体能、气息、节奏、精神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放飞了自由。
至此,我将再次开启我的求索之路。愿你也愿意与我一起,去求索自己独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