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后一天,内容集中在讲述诗与文的发展历程上,期间也穿插了作者的思考和论述。具体收获如下:
诗从乐府诗到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到唐代的律诗绝句,最终演变为谐调的近体,不是谐调的古体和古近体的七言诗。杜甫作为其间的集大成者,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表现广阔实在的人生,扩大了诗的领域,增加了诗的价值。
文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 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战国时期的游说之风重说辞重诡辩,使得说辞得以发展。→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 “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 。“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不过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的。“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李谔等纷纷响应,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从辞到文,历经千年,表达情感和思考的形式,也越来越化化繁为简,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