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全名为《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按理说,我们这个年纪是不容易去关注、也不会去选择阅读这种类似“育儿方法”的书籍。的确,它不在我的阅读计划内,而我读到这本书能接触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的姐姐,在一个周末和我她吃饭时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她的推荐理由是“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对孩子,对任何人之间的沟通都有启发,推荐你看看。”
于是我将信将疑地读起了这本书,一读便停不下来,受益匪浅。
相互尊重与合作是相处的基础
何为正面管教?想要了解这一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确“管教”一词的定义。
“管教”(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discipulus或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人尊敬的领导人”。由“管教”的词源我们可以知道,管教的动力是自发的,而不是来自外界的控制。我们平时说到“管教”孩子,常常会把“惩罚”等词语联系到一起甚至划上等号,用奖励和惩罚作为“管教”孩子的方式,但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外界他人判断是否给予的,所以为“外界的控制”,而依照管教的定义出发,“管教”孩子应该是使孩子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自律,让自己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明确了“管教”一词的概念之后,“正面管教”的概念就很好理解,正面管教就是以互相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
那么,提出“正面管教”这一概念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具有什么必要的意义吗?
不论是老师或是家长,我们都会发现现在的小孩会比之前更有“个性”更“反叛”一些。是因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化,第一个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顺从和服从的榜样,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孩子可以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礼教、规矩等约对人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小,大人们也逐渐忘记了自己需要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榜样;第二个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物质生活丰富,大多数家庭的孩子不再需要从小就为家庭生计担忧努力,相反,社会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多,以爱的名义给予的也越来越多,孩子们认为很多东西是自己应得的,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以上两个变化,给孩子提供培养责任与上进心的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更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互相尊重与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与孩子共同建立规则,尊重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决策者,这比一味的要求孩子惩罚孩子或者娇纵孩子更有效。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即是友好的合作关系,而相互尊重是产生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即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相处模式一样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合作这一基础之上的。
“暂停—调整—沟通—合作”的方法论
书中有大量的例子去例证以尊重与合作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对孩子有长期正面积极的作用。而尊重与合作的态度的理念之下配合其的是“暂停—调整—沟通—合作”的方法论。我看完后不禁思考,与孩子相处的是如此,和他人相处又何不是如此呢?
人与人的相处中常常会有矛盾与冲突,在正面管教的案例中,家长与孩子遇到冲突和矛盾时沟通解决的方法是“暂停—调整—沟通—合作”,这一方法何不适用于与他人的相处之中呢?在与人的相处中我们难免会有冲突与矛盾,若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时,我们的大脑就处在一个“原始脑”的状态,大脑中只有“战”或“避”的选择,在“原始脑”支配的过程中,人们难免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或是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这个时候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是失控的,人们会互相攻击,互相伤害,这样既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短暂积极的“暂停”,如暂停对话,或是在自己要在下一个动作之前做几个深呼吸,尝试跳出这个不理智的状态。并在这个“暂停”的过程中,去思考与调整自己的情绪与状态,使自己平静下来,去思考这件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究竟在争执什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争执?——这就是“调整”的过程。
这个“调整”的过程,其实就强迫自己脱离“原始脑”的过程,使自己能用理性的大脑思考问题。当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之后,就可以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向对方提出“沟通”的邀请。和善即是用积极正面的语气试图与对方开启沟通,如“我想我刚刚有一些激动,可能这之间有什么误会”“我想听听你的想法”等,让对方知道你是愿意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与看待问题的,你是尊重他的看法与想法的,和善的语言是表达尊重最好的方式。当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并且你去询问对方的立场观点时,对方也会从“原始脑”中的“站”或“避”两个选项中脱离出来,转移注意力,去思考并和你表达他的立场与观点。此时你不仅自己进入了“暂停—调整—沟通—合作”这一方法论的逻辑中,也巧妙地将对方引导进这一方法论地逻辑之中,使双方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的基础。
此时双方已经处在一个相互尊重的状态之中,这个时候进行进一步沟通是最好的,及时地去了解对方地观点与立场,再与自己的观点立场进行对照,可以很快地发现争执与矛盾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的矛盾都是立场与角度不同所造成的误会),只要发现了争执的原因,找到了矛盾的所在点,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是“沟通”环节中的任务。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就是“合作”这一环节的任务。如上述所言,绝大部分党的矛盾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立场与观点不同造成的矛盾,如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差异、民族信仰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等。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观点与立场是一个人原本的“规则”,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与人在相处时产生矛盾是必然的。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进一步了解彼此的契机——我们可以根据这次遇到的事情彼此沟通说明,并约定好下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时要怎么解决,双方彼此制定一条“新的规则”,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重复而无意义的矛盾与争吵,使双方可以更友善地相处。
私以为,与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也是一个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过程,虽然这本书是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但其中包含的原理与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大部分的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抱着良好的“合作”态度与他人相处,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