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释迦摩尼讲课的过程的记录,由背景,对话,主题归纳,诗词口诀组合而成。主要是在佛祖寂灭后的两百多年和五百多年之后“集体创造”而成。
心经是佛教中讨论心~智关系(智慧之学)般若部的一段小总结,字数少,但是把其中的哲学精髓浓缩了的段落。因为容易背诵传播而适合“普及”,就像“三字经”一样朗朗上口,是佛教传播时候很好的工具。
《金刚经》是后来出现的“佛经”。佛经都是造出来的,后人说根据我的记忆,佛祖说过这么一次课程……金刚经是佛对于想做菩萨(大乘佛教徒的精神是:通过利他行为提升自己的修行)的比较资深学员的一次课程讲解实录(也是后来造经的作品)。
金刚经要讨论的问题是:当我们去助人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法?我们自己会有心魔想不清楚,出现压力的时候怎么办?
由此佛祖定义里几种心态是不利于“人类服务工作者”身心健康的,让徒弟们学会自我觉察,并且再次理解佛教的核心观点和助人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不要自以为是的投射和固执;不要把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当真;不要在众说纷纭中丢失自己;不要想着有着尽善尽美究竟之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自己(主观)出发的,不是从现实出发的。现实的情况是所有事情都有内在的“内因(需求与动力)+外缘(环境条件)”,当这些因缘变化了,那么(助人)结果就会变化,所有一切的情景都是一个过程,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点如雨露闪电那样短暂性起效,但又不会长久有效,大家做就是了,莫去纠结。
佛教哲学的内部有很多逻辑裂痕,信奉不同经文后面的方法论和修炼(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坛经》是中国佛教的形成标志,唯一能称为“经(典)”国产货,是佛教N个流派或者哲学主题下被中国文化整合得最深刻的“再发展”。坛经说慧能是听到金刚经而理解佛教教义的,是一种不加逻辑分析而能直接把握住事物本质的方法“禅”,禅宗和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禅修)在形式和方法论上差异很大,所以传播和教学组织(佛学院)等无数方面是有区别的。
佛经的讲解和传播受到文字翻译和哲学素养的影响,现在只知道求神拜佛会等于买了“保险”一样,从精神高度上远离了佛教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痛苦摆脱的治疗系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