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们是不是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孩子学习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效率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呢?
保证八小时睡眠,学习时全神贯注
每天保证睡眠时间,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让自己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一天到晚伏案苦读,并非好习惯。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
学习要主动,想法设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只有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在兴趣的陪伴下,学习不仅变得轻松愉快,而且还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基础不好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不懂的问题,多鼓励孩子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
通过检测进和重复,找漏洞、补漏洞
上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除了预习,看自己补漏洞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方式就是检测。而且不要轻易放过检测时的每一道错题,考试后,教师逐题分析错题、失分原因——找漏洞;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想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补漏。从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错题是个宝,天天少不了,每天都在找,积累为大考。”
有一种“探求型”的学习态度
“探求型”的学习态度,就是怀着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在老师对一个问题作出答案之前,总想自己去解答,并把自己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加以比较。
自己去尝试——看自己能不能独立把教材看懂,能不能运用书上的定理把例题解出来,这是一件愉快的事。要树立这样的信念:离开老师的讲述,自己也能把知识弄明白。要是在经过一番自己的钻研之后,再去听老师的课,你会感到别有一种趣味。
重视扩大知识视野和培养动手能力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高智力水平的人才,光捧住教科书是不行的,还得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等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动手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以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才能。
注意整理,重视知识的“结构化”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学会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在每一阶段学习以后,要对知识加以总结、整理,列出结构提纲,把新知识互相衔接起来,使各章节的知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结成一张“网络”,使自己的大脑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总印象。
既要“熟能生巧”,又需“温故知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愿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上下功夫,往往以阅读参考书的数量多、扣题的数量多为满足。这部分学生不懂得在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上将其纯化、精化、深化,如能融合贯通,就能生长出新的知识和技能来。
重复阅读学过的教材,往往会挖掘出更多的“珍宝”。做题也是一样,马虎草率地做三道题,不如认真地做透一道题,不如在一道题中做出三种解法来。
想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关键还是在于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长期的积累和坚持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