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你家宝宝有心情糟糟的跟你说“不想去上学”吗?你是如何回应的呢?
A:上学而已,你以前也上过学的啊。不至于这么不高兴吧。你只是放假放习惯了,宝贝,开心一点,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B:生活就是这样,你要去上学,我要去上班,不可能一直在家里玩,想开点儿,没有谁能一直在家玩的。
C:上5天的学又可以放假了,就5天,很快就过去了。
D:你怎么会不想去上学呢?你以前挺喜欢上学的啊?
E:真可怜啊,这么小就要去上学,不能在家里玩。
F:玩了一个月了,还不想上学?!你要玩到什么时候啊!快去睡觉,明天上学迟到,老师批评你不要怪我。
按照以上方法做的效果如何呢?你自己心里当时的感受又如何?以上所有的做法,都说明:你在否定孩子的感受。不论是对心理学有研究的父母,还是仔细观察孩子的粑粑麻麻,都会认同一点:感受好,才能行为好。
01
春节假期结束,你要回去上班时,你心里的感受如何?
你在朋友圈里说:想到明天就要去上班,宝宝心里好苦,如果下面的回复全部都是:
还没上班啊?知足吧,我早就上了。
生活就是这样啦,为了生活,好好上班。
上班而已啦,用不着这么郁闷嘛。
你要不要找医生开病假条再休息两天?我有朋友可以帮忙。
你们老板已经很好啦,我们老板恨不得一天假都不放,看好现在的饭碗吧。
你财务自由了吗?就想着不上班,上有老下有小,要负责任。
...
你打算删了这条朋友圈还是关闭评论?或者,你交了一些假朋友...
02
比如,下面两句话的对比:
第一句: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第二句: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
这两句话,第一句是想法,对自己的评价。第二句,是感受。
第一句:我觉得你应该起床了。 第二句:快到上学时间了,你还没有起床,我有些担心。
这两句话,第一觉是对别人的评判,第二句是回到“我”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现在试着问一下自己,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想到哪些用来表达感受的词语?
从以往的课程学习、现场演练和书籍资料看,表达感受、厘清感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感受常常容易跟想法和评判混淆,还常常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这使得我们很难将注意力回到自己的身上,回到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最好的解决办法上。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在书中,作者用了整两章的内容来讲述“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后,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没有人问过我们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重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培养独立的判断、用妥当的方式表达,我们首先需要去接纳孩子的感受,尽管他们常常表达不清晰。
03
以下漫画,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在面对孩子负面感受时常见的错误:
这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的片段,那么为什么这几种做法都不好呢?
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相信他们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04
试试新的方法吧!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负面)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首先,先看一组示范正确做法的漫画。
在使用这些“技巧”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共情,倾听他们的感受,才能打动孩子的内心。
05
豆豆宝贝从昨晚临睡前开始念叨“我不想上学”,甚至在他呵欠连天的时候还坚持哼唧、哭,说不要上学,我们的对话大体是这样的:
豆宝: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我:(搂住他)宝贝,妈妈听到你说你不想去上学。
豆宝:是的,我不想去上学。上学太无聊了。
我:哦,你觉得上学有些无聊,能跟妈妈说说吗?
豆宝:就是太无聊了,学校里没有恐龙玩具。
我:没有恐龙玩具,你感觉如何?
豆宝:无聊,不好玩。
我:你觉得有些失望吗?你最喜欢的恐龙玩具不在身边。
豆宝:我觉得孤单,我会想他们的,呜呜...呜呜...
我:看起来,我们宝贝真的很喜欢恐龙玩具啊。
豆宝: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我想回老家。
我:你是想念老家的那些小伙伴了吗?
豆宝:是的,学校太无聊了。
我:要是在学校也能天天跟你的朋友们一起玩就好了。
豆宝:学校才不好玩。
我:那你放学后,想跟哪个伙伴一起玩呢?
豆宝:我不想去上学。妈妈,我可以不上学吗?
我:宝贝,不可以。妈妈爱你,爸爸爱你,老师们也爱你。
豆宝:我就是不想上学。呜呜...呜呜...
我:妈妈抱抱我最爱的宝贝。
(历经一个多小时,反反复复几轮,有几次我自我感觉快要安抚好了,豆宝又杀回原点“我就是不想去上学”。或者,当他不知道如何说的时候就开始哭,然后说着“我反正不要上学”。)
(接纳宝宝假期结束时的情绪,保持微笑、爱抚和陪伴。等待曙光)
豆宝:妈妈,我不要上学,上学太无聊了。
我:在老家玩了一个月,突然要去上学, 你感到有些无聊吗?
豆宝:我一个人太孤单了。
我:哦,宝贝,要是妈妈也是小班的小朋友,跟你一起上学就好了。蒋老师会不会也把我分到米老鼠宝宝组呢?
豆宝:才不会。你是大人了,不是宝宝。
我:要是大人也上幼儿园,我会是什么组呢?
豆宝:你一定是红缨宝宝组(睡前玩“打仗”,分配给我的是红缨枪)。
我:哇哦,我喜欢这个名字。那么,红缨宝宝明天早上会送你上学,下午也会去接你。我记得米老鼠宝宝组里有个小宝贝,叫**,明天你们准备在学校玩什么游戏呢?
豆宝:他是我的好朋友,放学后我能去他家玩吗?
我: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你打算明天早上上学时跟他说吗?
豆宝:我还是放学时跟他说吧。
我:好的,我们早点睡觉,明天去找他玩吧。
如果你以为经过了昨晚那一轮之后,豆宝今天会乖乖上学,那就是想的太美啦。今早,又进行了一轮,大约15分钟,没有强迫他起床,也没有强迫他上学,预备了空余的时间,陪着他走过这一段难过的日子。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共情的语言,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熟练的说出接纳孩子的“新语言”,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不嘲笑不评判、不用大人的逻辑去解释和强迫,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
谁练习,谁受益: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练习;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