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通译】
子夏说:“君子也有三变:远看他庄严可怕,接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厉不苟。”
【学究】
每个人都有多样性,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是一样,不可能永远一个样子面对大众。
这里说到君子远看让人觉得很严肃,不好接近,但一旦接触就发现和蔼可亲,温暖如春,可一听他说话句句掷地有声。这就是说人不可以貌相,也不可以轻视,更不可以因为他人低调而觉得可以随意而为。对待有深度的人不要刻意去探底,否则就会被他强大的气场所吞没。
【原文】(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通译】
子夏说:“君子必须先使百姓相信之后才可以差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君王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就以为你在诽谤他。
【学究】
与人相交往,先有机会认识他,再有机会说心里话,只有到彼此相信才可以一起做事。无论普通人与还是君主,没有一个例外。
这就告诉大家在一起合作做事前,先要把对方的情绪理顺,打开对方的内心世界,等到他把你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与他利益匹配时才可以开始合作或者一起做事,否则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原文】(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通译】
子夏说:“大德不能超过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可以的。”
【学究】
这是原则性问题,人与人相处,基本原则不能变化,也决计不能随意改变,只有共同遵守,才能协调,而在实践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可以进行调整。所谓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便是这里的出处了。
【原文】(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通译】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门人,应当把洒扫这样的事以应对接待是可以的,但学不到东西哦。”子夏听后说:“噫,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就像草木一样,都分门别类,有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弯曲,欺负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教授学生,恐怕只有圣人吧!”
【学究】
子夏、子游都是孔子弟子,随着学问的深入也开始慢慢带徒弟学生传授知识,可彼此总是会觉得对方教授学生的方式有问题,总拿自己理解的去评判对方,导致彼此总是很不协调。
每个人学到的东西不一样,生命状态也不一样,所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只要发心和目标一样,方式不同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很多地方不可思议,尤其同行之间相互不认同是最要命的,为了学术理解不同可以探讨,但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的是非,那必定是自己不通透导致的。学问本无止境,探索是永远的话题,只有大家彼此给对方空间,才能不断提升未知领域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