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治疗口腔溃疡 2016伤寒论冲刺班笔记 - 草稿

自己听的

节选自冲刺班喜马拉雅录音021

口腔溃疡,就是嘴巴里面的白点点

偶尔发的,或者熬夜后发的,血不够,喝当归补血汤,一次就好,或者小建中汤,大睡一觉就好了。

这种属于血虚上火的情


如果是经常发生的,西医叫疱疹病毒在潜伏,隐隐约约在发作,身上有某一种病毒在潜伏,然后找机会发作,至于他的黏膜破溃,比如口腔溃疡,形成这种体质的话,要从血虚上火的角度是当归补血汤。

体内有这个黏膜的病毒来讲的话就是甘草泻心汤。就是反复频烦发作的口腔溃疡等黏膜烂。

张仲景叫狐霍病,被狐狸迷惑。

日本人用甘草泻心汤治疗鬼上身,而且非常有效果。

寒邪着于心,就用甘草泻心汤。

梦游用甘草泻心汤

鬼上身用甘草泻心汤

以邪着于心为病机


性格上的着魔,暴怒,一不小心被吓到,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比如睡醒到睡着之间,电话响起,吓到了。原来有心理创伤,雪上加霜,心理创伤会代偿滚雪球

原来有心理创伤,然后再被人欺负过就用这个汤。

比如一个人被女生伤过,后来又伤,导致的无法走出来,不信任这个社会,心灵猥琐,,不能跟人接触的,用这个汤。

甘草泻心汤的特征是:好像这个人在一夜之间,整个人的人格都置换掉了,你会觉得这个人看起来跟原来一点都不一样,说话做事跟原来不一样,整个人格都不一样了,就是甘草泻心汤。


比如有人辟谷,饿了7天,出来,跟原来不一样了,甘草泻心汤。原来不喜欢吃这个,突然喜欢吃了。

如果是下部溃烂,用苦参煮水,汤的蒸汽去熏下部,再用苦参水洗下部。

如果是烂肛门,用雄黄放在砖瓦的桶状物里,然后下面烤火,陶瓷瓶子,用这个雄黄的烟熏肛门,肛门会好的快一点。

苦参不仅苦到


右关脉把到滑脉,就可以用泻心汤了,就是体内有湿热,这湿热能看出来,有湿热的毒气闷在体内,舌苔黄中带灰,用泻心汤去湿解毒。

闷久了会是中医认为的毒气。

变成湿热之气的毒,又是张仲景说的狐霍

苍竹也是解湿泻,平胃散。


到国外旅游,怕吃坏肚子用藿香正气水,或者平胃散。

如果烂的是眼球,就用红豆。


红斑狼疮,024


如下节选自曾奶奶的:


名家名方:上热下寒,用张仲景“甘草泻心汤”(重发)

博友顾晴说:我们家三个人都是上热下寒体质,在当地就医,找了不少的中医调理,但效果都不好。不是补得上火,就是泻得人受不了,下面更寒,上面反而各种炎症溃疡,太难受了。想请曾老师,问问奶奶如何调理呢?据我了解,此类人现在还特别地多,如果奶奶能够给个方案,真是造福天下人啊!感恩!

曾乐:你说得对,现在上热下寒,虚不受补的人特别多,一直有人询问如何是好,有的说看过中医,一补就上火,一上火医生就给开寒凉药吃,又加重病情,反反复复,苦不堪言。

奶奶笑着说,对于这个问题,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早有好方,就是甘草泻心汤,可惜的是,现在的医生没有多少人会用。

今天,重点介绍伟大的医圣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希望它能够使上热下寒、各种粘膜反复感染这类人群得到帮助。因为这类人中,有一种严重的,就是粘膜反复上火感染溃疡,被西医称做白塞氏综合症的,西医无法治疗,而用此方,却能够有效解决。

奶奶说,为什么现在上热下寒的人特别多呢?这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上面动得多(动脑动眼动嘴,吃得多等等),下面动得少(一坐一天不运动),上面耗血过量不平衡,导致血亏而气往上冲,久而久之,就是上热下寒,湿气困住中焦,上下隔绝,各种毛病丛生。

下面上正菜,看处方: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

用法: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成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饭前服。

注意事项:奶奶说,煎药时一定要煮后去掉药渣,把汤液倒出来再煮,只有这样,方子中的药物才可以寒热并行,攻补同施,以达到最大的功效。

此方最大的作用是打通中焦,使人体上下贯通,解决虚不受补,上热下寒,热气不往下走,湿气不往下排的问题。此方阴阳并举,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温药也有凉药,可以说是寒热并治。不象某些中医,一看见上火就只用凉药,结果火是暂时下去了,但很快就反攻上来,而且比上次更猛,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让患者苦不堪言。一听说畏寒怕冷,腿脚寒凉,就说是肾阳虚,开些补药,一补就上火,这个症状还没下去呢,那个症状就被补出来,让患者不知如何是好。

此方最妙之处在于,凡是湿寒或湿热困阻中焦,使中焦不通所致炎症,它都可以治疗,尤其是对头面部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各种炎症,对于身体各入口出口炎症、瘙痒等有奇效。比如口腔溃疡、扁桃体炎,还有结膜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痔疮、肛门瘙痒,阴道炎、尿道炎、外阴瘙痒等等。

当然,也得提醒,方子虽好,但还得会用,用得得当,请在当地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凡是对中医一知半解甚至是连一知半解都做不到,且满脑子西医那一套的人,我没时间理会,这样的人也不必看此文和我其它的文章,什么半夏有毒呀之类的,我不会做什么回答,特此申明。

昨天此文编辑发上去之后,反响强烈,据曾乐女士说,原文写作时,参考了网上的一篇类似文章,文中的方子即是参考此文所载。此文发上去不久,杨教授即转来他整理的,他与一位广西文先生的微信对话,因内容非常好,在留言后面受字数限制,无法全录,为保留重要信息,今天重发此文,修改了文中未改过的错别字,并同时附录杨教授和文先生的对话。特此感谢杨教授及文先生!

下面是杨教授转来的,他与一位广西文先生的微信对话,特录于此,做为补充。

文先生: 杨教授,您好!刚刚发在朋友圈的甘草泻心汤的各味药的配比,好像不太对噢。

杨教授:正确的麻烦发来。

文先生:炙甘草60克,黄芩45克,干姜45克,生半夏65克,大枣12枚,黄连15克,人参45克。

这是桂林古本伤寒论的方和量,原方原量。

杨教授:这个剂量太大,一般的人用不了吧?

文先生:炙甘草以四分之一的开,那么其它的药也应该是四分之一的量哦?

杨教授:对。

文先生:我开方基本上都是原方原量。

杨教授:用后如何?

文先生:很好!

杨教授:赞

文先生:不能按现在教科书的量去开。量太小效果出不来。还有就是不要轻易更改原方的配比,中医药最讲究这个啊。我知道不少人在关注曾奶奶频道,所以我才说出来我的体会。

杨教授:请在文章后面留言讲明一下,谢谢文先生。你讲得非常好,做得也非常对!

文先生:不然有些人用了刚出来的上面的方,没有效果了,又说你们乱写。

杨教授:估计曾乐老师考虑太多,怕量大有事。

文先生:量少也是可以,就是不能轻易改配比,使用时,得有耐心,无非就是多喝几副药,(效果来得慢,现在有些人说中药效果慢,其实用得准,也不慢的,慢可能是因为量不足)。

杨教授:对。

文先生:原方原量的话,有时候就是一碗药,就可以搞定某个症状了,不需要喝三碗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