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熵减”去延长我们的“活力”
前段时间,读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大致内容是阐述华为如何将”熵“这个物理原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运营之中,从而保持华为的活力、生命力的。
文章的标题就叫做:《熵减——我们的活力之源 | 华为内部讲话》。(文章地址)我们先不去讨论文章的真实性,因为现今网络之上确实存在太多虚假的东西。但我个人觉得文章中一些观点、例子、方法……等等,还是很值得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借鉴的。
“熵”理论源于物理学,常被用于计算系统的混乱程度,进而可用于度量大至宇宙、自然界、国家社会,小至组织、生命个体的盛衰。
熵增就是功能减弱,人的衰老,组织的懈怠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功能的丧失。熵减指功能增强,比如人通过摄入食物,组织通过建立秩序等等实现熵减,功能增强。另一个概念是负熵,负熵是指能带来熵减的活性因子,比如物质、能量、信息这些都是人的负熵,新的成员、新的知识、简化管理这些就是组织的负熵。比如说公司倡导的日落法,每增加一个新的流程环节要减少两个老的流程环节,这些简化管理的动作,也是一种负熵。
文章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就是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大到宇宙空间、星系、星球,小到社区、公司、家庭,甚至我们自己,其实都可以用一个熵增至死的过程模型去概括。不可否认,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走向灭亡,从来都不会转身后退。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熵减”的手段把这个不断走向灭亡的过程进行延长。
而所谓“熵减”就是保持“开放”、“活跃”,引申到我们自己就是不断的保持适度锻炼,来做到内部能量、身体“熵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淘汰过时、僵化思想,做到思想、认知“熵减”,这样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活力。
而在企业经营的层面,文章提到华为的做法就是用“熵减”为企业不断注入活力,焕发新生,保持发展:
提倡与外界积极开展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精神,不断通过多劳多得、破格提拔、人员流动、简化管理 来打破平衡态,促使公司的熵减,克服队伍超稳态、流程冗长、组织臃肿、协同复杂等大企业病,激发活力,走向持续的兴旺。
文章中还提到了两个“反面”例子,来说明企业之“熵减”的必要性。分别是:
柯达公司的问题本质是丧失变革意愿和主动性。
柯达失败的根因是患上了“变革无力症”,丧失自我批判能力。有问题不可怕,看清问题,面对解决,变革自救,浴火重生。通过自我批判的循环,我们不用担心遇到问题和挑战,大公司有规模,还能后发制人,如果主动及时去变化,就不用担心新公司的挑战。但如果这个链断掉,就没有办法浴火重生。
对于新业务,大公司内部有阻碍因素,而创新小公司里面没有阻碍因素,这是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异。
可以看到,柯达就是没有抓住数码科技的机遇,躺在过去的成绩、核心业务之上,不思改进、不思进取,不断“熵增”,到最后只能灭亡,要知道,数码相机还是柯达一个工程师早在1975年就发明的产品……而在1997年之前柯达还占有影像市场75%的份额!大厦之倾倒不可谓不迅速,惊人!
惠普之道:1、重视技术创新,坚持在研发上的大幅投资;2、创立之初就倡导要激发员工的个人主动性;3、为员工提供优先入股权和利润分享等等,鼓励大家分享价值来共同创业。
如果说柯达的衰落是因为拒绝变化,而惠普的衰落是因为盲动,陷入了从公司治理到战略管理、文化削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而惠普则可以用一个时髦话来介绍:“折腾致死”……自2000年以来,惠普公司的战略中心不断摇摆,一会儿2B,一会儿2C,而且这种战略摇摆往往是新一届CEO从个人爱好和个人战略做出的判断,导致惠普尝试进入多个领域,但都半途而废,也丧失了技术的先进性和战略的稳定性。发展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惠普到底是做什么的一个公司,也可以说惠普就是一个没有科技的科技公司。
所以,在企业经营、个人生活中,“熵减”也是要把握好一个适合的度,凡事过度则败。企业的朝令夕改、方向摇摆、没有核心,个人的操劳过度、营养过度摄入、运动过量,都会对企业、个人造成伤害。可以说:过度“熵减”反而会造成“熵增”。
最后,再引用一段任正非的文字,对我们应该也是很有启发的。
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 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理论;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