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学医(一):认识疾病,我们为什么生病?

image
二宝妈学医:缘起

前几周在朋友圈晒了几张上针灸课时候的照片,收到朋友私信:中医药大学都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除名了,为什么你还要学中医?

想起罗胖之前做过一期节目专门黑中医:罗辑思维118期《你怎么还信中医》。

节目开篇就讲到:中医这个话题,在中国当今的社交界有一个称号,叫“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他也是犹豫了很久选这个话题,同时做好准备,这期节目一播出要掉粉无数了。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我虽然一直对中医和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但是机缘巧合,先学习了三年心理学,今年才开始正式上中医的课程。

心理学的理论发展还是以西方为主。虽然部分流派和学说也有争议,比如说弗洛伊德的一些学说在现在的主流心理界已经慢慢淡化。但总体上,整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被认为是“科学”。

我学下来的感觉:心理学和中医,首先,它们都是一套理论体系和应用性学科。

既然是应用性的理论体系,它们都必须具备:描述、解释、预测、调控某种现象的功能。

作为一个二宝妈妈,我关注的是自己、孩子和家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之前通过看育儿文章和书籍来学习,发现那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体系。所以我才在人到中年,重新从头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心理和中医,补上我人生的必修课。

今天的这篇文章,梳理和分享这段时间学习中医、结合之前心理学的一些思考。

功能一:描述,你生了什么病?

一套理论,首先的功能是描述,即描述表面呈现问题的表象、时长和程度。

中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了解你身体的病症。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问题,了解你的情绪问题。

有的时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纯生理问题,比如,腹痛三日、头痛几日、发热;或者纯心理问题,比如:情绪低落几日。

但其实,身心问题不分家,失眠、或者叫睡眠障碍,可能是由于身体器官的器质性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焦虑紧张情绪、精神压力大。

描述功能可以使病患双方明确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确定治疗目标,进行下一步的讨论。


想起心理老师讲过一个段子,是说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从一个简单的上课(或者开会)的到达时间,就可以看出你属于哪一种。

比如,每次上课都早到的同学,属于焦虑症;每次都迟到,属于抑郁症;每次都准时到呢?属于强迫症。

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只是一个段子,听上去很简单粗暴吧?如果要上纲上线,说这是野蛮分析,还有更野蛮分析的。

提起心理学,如果你只听说过一位心理学家,ta一定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被大多数人知道,就是因为他的《梦的解析》。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精神分析、常用技术是自由联想,他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为:性、和童年创伤。

如果你不认可他用“性”来解释你的问题,你的这种反应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特定的词,叫做“阻抗”。

听起来是不是更加野蛮分析?其实,精神分析师是非常严肃地用这套理论来分析、治疗你的问题。

信不信中医?

你去找中医、去找心理咨询师,前提假设就是你接受、或者起码部分接受你的中医师、和心理咨询师会用相应的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你遇到的问题。

不然,你和你的中医师、心理咨询师就不存在对话的基础,你也不必去找他们。

说回“信不信中医“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句话里面的“中医”替换成所有其他的名词,即“信不信XX”。

这个XX,可以是各种宗教、或者各种所谓的“常识”,比如“好人有好报”、“勤能补拙”。

所以,“信不信”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中国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清教徒的礼物》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相信一个思想,相信到你认为这个思想如同常识一般,连挑战都不可以的时候,不是你拥有这个思想,而是你被这个思想所拥有。

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和“基点假设”,有自己的判断。

你要先做到“六经注我”、然后才能“我注六经”。

说到这里,就不用继续讨论“信不信中医”这个问题了,讨论这话题没有意义。

功能二:解释,你为什么生病?

理论的第二个功能,就是解释,即解释问题的性质、成因和症结。

中医和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视角和理论体系。

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在中医眼里,一个普通的健康人是阴阳平衡的。当人生病了,就是阴阳不平衡,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帮你调回平衡态。

之前有一位朋友去找中医师看病,医师望闻问切了一番,只是嘱咐了几句,没有开药。朋友不解,微信上问我。

我和她解释说,中药是用来调节阴阳平衡的。看起来你的医师诊断下来,觉得你身体的阴阳没问题,那就不需要吃药。因为既然是“药”,就是有偏性的,你本身是平衡的,却用了药,反而搞乱了。

我自己前一阵观察到自己的舌苔不好,也去找老师看,老师嘱咐我主要是情志方面的问题,需要自行调节情绪。

原本我这问题应该不需要吃药也可以,在我的热切眼神下(人的心态就是这样吧,看了医生总觉得应该开点药吃),老师还是帮我开了药,喝了5剂,舌苔恢复正常了。然后我就好好调节情绪,继续维持下去就好了。

其实那个方子的药也是食疗为主。中医有药膳同源的说法。我们平时吃的五谷杂粮也有各自的寒凉属性。比如:蒲公英就是苦寒药,不能多吃。

你吃下去的每一样东西,都会对你身体的阴阳平衡产生影响。很多时候,身体可以自我调节(接下去会说到“预测”)。当身体不能自我调节时,就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调节了,比如找医生。

所以,养生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注意。


咨询心理学要解释心理咨询特定领域中心理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影响因素。

心理咨询一般从三个视角开展工作。

  • 一是生物学视角,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疾病因素。所以,学了心理再补充学点医非常有必要。

  • 二是社会学视角,产生这种心理问题与后天环境中的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特定人群等因素是否有关联?有多大关联?中国式家庭的典型状态,就是“缺失的父亲 + 焦虑的母亲 + 崩溃的孩子”。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造成的。所以,家长要多学习,要自我成长。

  • 三是心理学视角,产生这种心理问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等因素是否有关联?有多大关联?你觉得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取决基因、还是和环境(养育)呢?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循环因果”的说法,就是说,个体的心理问题于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ta在和外界的互动中变化和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心理咨询师才可以对来访者施加影响。

这里,我更喜欢用“演化”,而不是“进化”。因为“进化”暗指了往好的方向发展,而“演化”的方向是不可预测的。

解释功能可以使医患认识问题的性质、原因以及症结所在。

接下去:病情预测、治疗

总结一下,心理学和中医,作为应用性的理论体系,它们都具备:描述、解释、预测、调控某种现象的功能。

这篇文章中,我介绍了前两大功能
1. 描述:你生了什么病?
2. 解释:你为什么生病?

下篇文章,继续介绍后面两条:
1. 预测病情的发展
2. 怎么治疗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非想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当医生。

花了业余时间、花了那么多精力学习,最主要还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让生活过得更好。

平时好好养生、好好照顾自己和家人。病时可以分析原因、预测病情发展,能自我诊断、处理一下就更加好了。

下篇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目 录 摘要······...
    guoaiqiang阅读 5,995评论 0 5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4,961评论 0 33
  •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摘要 中药材是陇西县的...
    guoaiqiang阅读 6,239评论 1 8
  •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爱。 第一种,是为你遮住所有风,挡住所有雨,不让你受一丁点儿伤害。 第二种,是陪你经历所有风,经历...
    林香文阅读 341评论 0 0
  •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慈祥的人,从我认识她起第一天起,就没见过她生气过,也没见她大声说话过,如果说我所有见到的人...
    沈飒阅读 20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