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人,是冰心,很久之前,看过一本书上,对于冰心的描述是这样:
冰心生长在一个充满温暖、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她与父母感情深厚,父母把冰心当成掌上明珠。冰心和母亲有时候并不像母女,而像一对感情极深的好朋友。她们常常在一起讲悄悄话。冰心喜欢听母亲讲述自己的童年,母亲喜欢女儿在她身边跑来跑去,与她亲近。冰心的父亲更是宠爱这个惟一的爱女。冰心早晨梳小辫子的时候,父亲如果在家,就总会来帮助母亲。父亲拿着照相匣子,哄着女儿,嘴里还柔声柔气地说:“站好了,站好了,要照相了!”一边说,一边摆出照相的架势。冰心的两根小辫子就是在这样融合着父母无限的爱意中慢慢长长的。正是这样的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爱与关怀,伴随着冰心的漫漫一生。在她后来的文学作品如《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繁星》中,无处不流露出对大自然、对人们的爱。
引用这段文字,是想说明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自己建立内在父母,像冰心这样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之爱温馨、开明,已经足够提供给她一个幸福温暖的生活,就不必自己跨越千山万水,自力更生了。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她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跟父亲讨论的话题,就是以后念高中究竟是去英国还是澳洲,他父亲就是一个海归,能力、眼界、品味皆一流,我这个朋友是属于真正赢在起跑线的类型,当然从小就享受到很多孩子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生活。
所以,如果你和她们一样,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与精神都俱佳的原生家庭,恭喜你,你也没有看这篇文章的必要了,用这点碎片化时间,好好享受生活吧。
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生而为人,都有父有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圆满的原生家庭。成长的路并不顺利,荆棘与鲜花相伴,我们心怀美好,但经常会四处碰壁,为了能让自己永远向光,追求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需要从自己的内心给予自己无穷的热情、支持与能量。
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内在父母,是呵护我们纯净、善良而脆弱的灵魂,一种性价比极高、操作性极强,而又极有效率的方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最需要的、最离不开的就是父母。内在小孩亦是如此。
不过,这里要解释一下,建立内在父母,并不是说你要按照现实父母的样子,创造一个理想父母的虚拟形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成熟、更优秀的你,以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创造一个虚拟角色,去关注、抚慰、呵护那个长期以来一直留在你内心的小孩。
一.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我记得之前的《爸爸去哪儿》播出的时候,身边很多平时看似很成熟知性的女人,一夜之间,不约而同都成了“姐姐”的粉丝,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在她们看似成熟的外表之下,依然还住着那个丑萌、任性、傲娇、可爱的小萝莉,希望被人哄,被关注,被爱护。就像一个妹纸的当时写的签名:如果可以,我想永远都做个长不大的孩子。
绝大多数的人,不论男女,不管是而立之年,还是不惑之年,内心都依然住着一个孩子,我们通常将这个孩子,称为内在小孩。
比利时心理学家米杉(Michel Claeys)在《由心咨询》一书中对“内在小孩”是这样界定的:
“内在小孩”是受害者,无力、恐惧、怀疑、混乱、认知模式局限,习惯说“我不能”,以至常感到痛苦、黑暗沉重、不满意、不高兴,对别人和自己有期待有需要,喜欢评判比较。他们以头脑为中心,习惯否定人与事,总是活在过去和未来。
可以看出,这个内在小孩,是一个索取者,因为他们太弱小了,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安全感、归属感、快乐与爱,所以他们要伸手向别人求助。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这一生,最先遇到的两个人,便是父母。
父母也有两种,一种是你的生理意义的父母,他们孕育了你的生命。这一点,我们随后再谈。另一种父母,便是心理上的父母,与“内在小孩”相对应,我们称之为“内在父母”。
米杉的定义如下:
“内在父母”是创造者,不同于现实里的“父母模式”,而是理想父母,有力、没有恐惧、信任、智慧、正面的肯定,愿意说“我能够”,因此,快乐幸福、明亮轻快、满意高兴,对人对己没有期待与需要,充满无条件的爱,感到一切都美好。他们以心灵为中心,对事对人接纳认可,活在当下。
所以,内在父母,其实就是那个愿意与让你忧伤的过去和解的你自己,是那个愿意无条件接纳你的现在的你自己,也是那个愿意一直陪伴着你迎接未来的你自己。
那个更好的,更成熟的,更优秀的你自己。
二、内在父母会如何帮助你?
1.修复过去——弥补原生家庭的缺憾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需要被爱,爱这种能量,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必需品。父母是我们生命旅程之中最先遇到的人,我们的心,会首先渴望他们满足这一需求,心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完全交出自己,等待着被他们满足。
但是,除了那些少数的幸运儿,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失望而归,这个世界上,真正知道如何爱孩子,又有给予爱的能力的父母,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父母,都缺乏相关知识,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孩子,也根本不了解心灵运作的秘密,无法给出孩子所需要的关爱。
爱,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极其稀缺而珍贵的能力,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并不具备爱的能力,很多父母也只是普通人,他们小时候也从来没有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并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另外,从另一个层面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即使是父母。
人类的心灵有一个很有趣的特征:如果没有被满足,它就会停滞不前,到处寻找,直到找到为止。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完全是两个概念。有些人生理年龄已到中年,心里仍然住着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始终睁着哀伤的、柔弱的、楚楚可怜的大眼睛,等待着被爱。没有得到的,永远都在骚动。
就像心理学家萨提亚所归纳的: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萨提亚提出,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概念,近几年一直很流行,观点很多,争论也很多,关于原生家庭,这里我不再赘述,只想用一句话去概括我的观点:
各种看不见的伤害确实来源于原生家庭,我们要了解这个客观的事实,但我们不应该抱怨,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即使流着泪,我们也要艰难前行,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因为,这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你了解你的父母吗?你知道他们哪些性格特质会让你觉得不满意?你知道他们为什么总是会让你伤心和难过吗?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好好思考。经过思考,你才会了解自己理想之中的父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是细腻温柔的母亲?是有魄力有责任感的父亲?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不妨就按照理想之中父母的样子,在自己心里,建立可以呵护自己的内在父母,让他们代替现实世界的父母,来呵护和照管那个住在我们内心的小孩。这里所说的理想父母,其实本质上,就是更成熟的,更优秀的那个你自己。
2、抚慰当下——让我们更好地做自己
小说《无声告白》里有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都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们的成长生活之中,身边的人,总是会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借着为你好的名义,试图控制你,希望你能够按照TA的方式去生活。而最经常这样做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之中的父母。父母最容易,打着爱的旗号,将自己的意愿强制加在孩子的身上,在很多父母的心里,他们会觉得,孩子是他们的个人财产,他们有权利这样去做。
他们也根本不会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压制住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永远都无法成为他们原本应该成为的自己。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我们的生命有其特定的节奏和规律,很多父母,都是以一种破坏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妨碍了我们的精神胚胎的健康发育与成长。
很多人长大之后,可能都成了父母期望之中的样子,他们会说,这也没什么不好呀,一生衣食无忧,过着安稳的小康的生活。
也许吧。如果这样的生活可以让你发自内心地觉得快乐和幸福,那么,就按照现在的节奏好好生活吧。对于那些觉得烦恼的人,也许可以尝试着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取悦你在乎的人,让你的亲人满意,我想,不管你多么努力,也不会觉得真正的快乐。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做自己,我们需要适当有选择性地采纳现实世界之中父母的建议和声音,而建立一个内在父母,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帮助自己找到一个更符合自己意愿,也让自己生活幸福感更高的生活方式。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而心理学家大卫·里秋更简洁明了解释了这个问题:当个更成熟的大人意味着,内在拥有一个呵护我们的父母,他们会管教那个任性的内在小孩,在他遭遇危难时给予保护,在他受惊时给予安抚。人之所以会寂寞,往往不是因为无人相伴,而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在某方面感到遗弃,缺少成人自我的呵护。
三、建立内在父母,找到更优秀、更成熟的你自己
1、学习划界限——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模式
人际关系之中一个很大的烦恼,就是来源于界限模糊,尤其是家人,常常不分你我,大多数父母,甚至直接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常常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他们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被家长这样对待过,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更深层次的心理知识。我相信,天下父母都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可以爱孩子,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生活,他们也确实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到了最好。
不过,问题是,我们自己要想清楚,我们需要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我们需要对于这个问题负责,不应该由他们帮助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态度鲜明,而又含蓄有技巧地,表达出来。即使亲如父母孩子,之间依然要有清晰的界限,这是对大家都负责任的态度。
距离产生美,当我们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父母之后,和现实父母相处,要学会保持适度的距离,尤其是适度的心理距离。要当个孝顺的孩子,但是,也要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想法。如果不能形成一段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就不妨保持一种相敬如宾的关系。
2、笃信人生是自己的——人生的方向盘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还是那句话,我们这一生,永远都是自己的,你并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孩子的前传,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希望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可以让身边的人依靠,凭借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乎的人过一个优质的生活。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生的方向盘,我们都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3、改变受害者的心态——向前看,努力活出自己理想之中的自己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确实会伤害孩子。生理层面,因为缺乏爱,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让孩子产生各种性格障碍。心理层面,会激活孩子的负面情绪按钮,我们心中的那个神经质的自我最容易被原生家庭诱导出来。
每个人最初学习沟通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很多时候确实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起点。有一些孩子,即使长大之后,想起这段往事,还会一直耿耿于怀。可以理解,毕竟是自己寄予厚望的亲人,最终却无意之中伤害了自己。不过,本着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要努力剔除这种受害者的心态,这种心态,有百害而无一益,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我们长大之后,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父母,终于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之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不管怎样,都要尽最大努力善待现实父母。
4、永远要保持经济独立
长大成人之后,不管与现实父母的关系如何,都不应该再做一个啃老族,要保持经济独立。这一点应该是商业社会的通用法则,只有经济独立,才有人格和精神的独立。想必大家都能理解,不再赘述。
最后,大家有兴趣,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想清楚之后,可以有效帮助你建立自己的理想的内在父母哦。
1.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