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3年的第一天:滴水藏海

2022年最后一天,和去年一样把朋友圈一些记录按时间顺序总结一下,有的生活叙事,有的是装*思考或人生感悟,希望这些快照可以透视出我这一年的变化。

注:按时间顺序排列:20220101到20221231

1月:哲学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问柴郡猫:“请你告诉我,离开这里应该走哪条路呢?”
“这要看你想上哪儿去”猫说。
“去哪里,我不太在乎。”爱丽丝说。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关系。”猫说。

我们日常遇到的大部分难题,通常不缺达成的方法和路径,而是缺具体、合理的目标。可惜大家喜欢直接问路,很少意识到要去哪里。

对于外部世界的问题,尤其是工作中的问题,确实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知识和技巧,探索出隐藏的要素、关系、边界条件,最终设计出目标。

而对于内心世界的问题,这套引以为傲的分析计算手段基本就不灵验了,因为“自我”是最难探寻的,或者说,从根本上,人是无法认识自己的,当你以为你认识了,你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僵化的“化身”,反而会丢失那个真实的“变体”。所以以“我应该xxx”开头的问题向来是最难的。

回忆一下,你解决的和自己相关的问题,基本都是在经济学的射程范围之内的,无非就是从外部视角入手,计算了无数约束后的“效用”(Utility)计算而已。“效用”本是一个通用的度量衡,有了效用,目标就可以设定为“最大效用”,这样就可以把焦点放到如何计算上。殊不知,你的效用,你得自己定义,问题其实还是被抛给了你自己,可惜这一点不容易被看到,经常简单的被换成钱权名利,计算确实可以继续。

不管怎么说,2022年还是继续滚红尘+精神修炼,回到现实世界,一边实践体悟,一边写攻略。

1月:哲学

最近发现很多“反”技能,比技能本身更实用:
比如,相比“思考”,最好先学学如何“不思考”,这对每秒四万八千个念头的人类来说更难,也更有用,所以才有冥想术、佛道家的吐纳术。
比如,相比“创新”,最好先学学如何抄袭和借鉴,这对起步阶段的国家和人来说都是快速上手路线,很多中国制造连抄都抄不好何来创新。
比如,相比“说话”,最好先学学“不说话”,非语言沟通效果其实更好,很多事情,尽在不言中。

1月:投资

最近发现投资大师方法论的底层,似乎是在这极度不确定的市场里实践和淬炼出的三个世界观:

  1. 索罗斯。反身性理论,认识到人塑造观念世界,又被观念世界反向塑造,所以市场从根本上始终存在着“错误”,不可预测。但观念世界是基于逻辑运行的,哪怕是黑天鹅事件,事后总是可解释的,于是就给人们一个错觉,就是总有一套理论框架可以提前预测。所以索罗斯更依赖直觉,只要看准了,以小博大,看不准,先试试,感觉不好立马跑。

  2. 巴菲特。价值投资、能力圈、安全边际、护城河,讲的其实都是如何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抓的不是不确定的金融市场,而是确定的企业和自己。所以他的思路更接近企业经营,最重要的首先是避险,保证绝对安全,然后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等风口,有时候甚至需要自己下场干。

  3. 塔勒布。黑天鹅、反脆弱、杠铃法则,其实就是辩证法。大头投低风险低收益,保稳定,是长效策略,做时间的朋友,小头投高风险高收益,博风险,是快赢策略。中间的中风险中收益部分完全放弃。看起来很系统很高级,但从结果上远不如索罗斯和巴菲特。

诚然,金融市场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人们其实不是“博弈”,而是“博傻”,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傻,通常一局里,只要比你傻的人多,各种花式操作把自己玩死,你就更容易胜出。但是不代表不能借鉴这些思想,对于不把投资当职业的人来说,我觉得金钱投资当学塔勒布,相对来说,既省心又可以保证在时间概率上的最终胜出概率,尽量避免玩几次就清盘离场。对于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行当,索罗斯和巴菲特二选一,看准了,可以持续深入甚至allin,“斜杠青年”的玩法反倒不优,当然,这只是投资回报率的角度。

1月:哲学

“实用主义”虽然总被提到,但在绝大部分场合里是被误用的。从皮尔逊到杜威,实用主义确实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

  1. 真理观:“有用即真理”
  2. 价值观:“一切以效果、功用为价值标准”
  3. 方法论:“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原则,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知识是行动的工具,用效果、功用效检验行动的效果。以结果为导向,以结果论英雄”

但同时,误解和应用的局限性也很多,特别典型的是两种症状:

  1. 错解了“效果、功用”。如果把效用等价于对自己有利,那个叫“利己主义”,如果把效用等价于金钱,那个叫“拜金主义”。

  2. 万事一刀切。所有的过程都变成了工具,变成了追求目标的手段,包括技能、道德、感情、知识。被这种思想过分改造过的人,很容易把艺术审美、文化观念、美德给粗俗化、简陋化。

仔细想想,最“实用”方法,其实不是把类似“实用主义”这类的观念写入大脑,然后以这套不变三观,吸收各种承载着“有用”的知识,来应对这世界的万般变化。而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实际出现的场景,主动选择一套合适的信念系统(三观),来应对。

有些问题确实是实用主义可以指导的,比如制造产品、经营生意,你要设定合理的目标,确定检验的标准,推演可行的方法,持续行动反馈调整。

有些问题则不是,比如建立亲密关系、追求爱好,目标可以有,但是一定得是假目标,因为追求目标只是为了更好的享受过程,目标与手段合一,借假修真,才是正解。

有趣的是,我们不容易发现,很多人做事的表象相似,比如都是勇猛精进,而底层依赖的信念却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其实都会对客观的结果和内心的获得产生深远的影响。

1月:宗教

只有信徒打心底里认为“它不是宗教”的一个宗教,才能在事实上完成一个宗教的功能。
比如那些伪装成“客观规律”的理性思辨,不被我们辨识为信仰的信仰,才是最强有力的信仰,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主宰我们的思想。

1月:哲学

一个哲学小白看哲学书,就像一个非洲部落的人进了发达国家的超市,首先是震撼,我原来的世界居然如此匮乏;然后是困惑,难道需要这么多商品(词语)才能正常生活(交流)吗?最终会顺从,管不了那么多,让我也丰盛起来吧,我要让他人羡慕我,就像我羡慕这些丰盛一样。

有些人上街,恨不能全是上下全是LOGO,有些人上网,恨不得通篇都是黑话大词,两者的心态是一样的。在精神现象世界,品牌崇拜与黑话迷恋的原理如出一辙,可以归为同一种愚蠢。

2月:奇奇

晚上,在回家路上:
奇奇:爸爸抱我!
爸爸:不行,我拿着这么大的佩奇房子,没办法同时抱你。
奇奇:那我抱着房子,你抱着我。
爸爸:…这个…我也做不到。
奇奇:那我只呆在你的腿上。(说着,已经爬到了腿上)
爸爸:我走不了路了…
奇奇:……(当没听见,继续努力的抱腿)
爸爸:……
爸爸:我是巴!斯!光!年!
奇奇:我!也!是!
爸爸:巴斯光年!出击!attach!
奇奇:啊啊啊啊啊啊!飞向太空!宇宙无限!(飞快冲了出去)

小结:论看玩具总动员的好处。
心得:哼哼,被符号奴役着的人类啊~

2月:感悟

我们脑袋里,其实有很多基本观念是假冒伪劣产品,常常以为自己懂了,以为自己每天在践行,实际都是错觉。
举个例子,比如,“活在当下”。如果你没有发现,“时间”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一个从小就根植在你脑袋里的模型,还想象着有一个带子一样的东西,左边是过去,右边是未来,你所在的空间拖着你,在带子上每天按着时钟往前走,那就永远不可能真的活在“当下”。

2月:哲学

再分享一个经常被误用的概念“人性”,一般用于对某件事情进行归因。比如“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对于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动机是什么,那就是人性使然”,然后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了。

实际上,简单遍历一下社会科学,你会发现,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必须绕开这个“伪概念”:

经济学:我研究的是社会规律,就好像一颗树面向阳光一面枝叶茂盛,这是“规律”。哪怕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也统计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是如何做决策的,在各种约束和规则下做出什么样的一般性反应。和人是不是理性、性善性恶完全没关系。

法学:我虽然不得不面临个案,解决每个具体的人的具体纷争,但是我只看事实,看现实的结果。至于人脑袋里的东西,包括想法、动机、所谓的善念、恶念都不关心。

社会学:我只洞察现象,提出问题,怎么解决我没答案,也管不着。

政治学:简单来说,我教你的就是面对敌人,如何打败他。所以,你不如假定你的敌人,都是“恶人”就好了,做最坏的打算,有备无患。

管理学:相比上述具体解决问题或者研究规律的大神们,我一个靠经验总结的实践派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就帮大家总结一下好了:面向绩效(重在结果)、设计系统(制度防恶)、激发善意(劝人向善)、反求诸己(上面都不好使,管理者自己找自己的问题,别赖人性)

最后,还是哲学实在,直接在二阶追问的层面上给出了答案——“人性就是空无”。论证过程比较复杂,不过可以简单列下结论:

  1. 人没有本质。本体论,卒…
  2. 就算有,你也认识不到,因为系统会死机。认识论,卒…
  3. 马克思:大家都实际一点,抽象的人性铁定的不存在了,具体的人性可以有,但是和你讨论的那个理性、概念层面的“人性”不是一个东西。话说,你懂什么是真正的“实践”吗。

哎,说好的真善美呢~

2月:感悟

记得2018年,考古了金观涛的两本书,一本控制论,一本叫系统的哲学,能很明显的感知到那一代人对科学的热忱,追求秩序感的信仰。

可想而知,后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崩盘,对他的信仰有多么大的冲击。记得他曾在书中引用亚历山大·蒲柏的描述,似乎还对原文的翻译进行了诗一样的处理:

一切自然都是艺术,你所不知。
一切偶然都有方向,你所不见。
一切冲突都含和谐,你所不解。
一切局部的恶,都是整体的善。
高傲可鄙,只因它不尽情理。
一条真理分明,凡是存在都正确。

2月:法学

今天看到一个美国最高法院在1893年判的一个案子,判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案,联想到福柯的《词与物》,很有感悟:

  1. “概念”总是“延异”的,延迟生效并且会不断发生变化,把事物对象化并用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事物是人类的绝活,但是这里面实际有很大的坑。有些事情,你之所以这么认为是觉得别人也这么认为,而其实别人也是如此…
  2. 如果在这一堆“延异”的概念上不断努力学习,构建知识的大厦,不夯实地基的话,还挺危险。

2月:奇奇

地铁安检时,安检阿姨看我大包小裹还带着孩子,于是好心的说,小孩书包不用安检了。
我表示感谢却婉拒。
因为真相是,奇奇就是喜欢书包过安检的过程,才特意背着书包来坐地铁的…书包里装着2个公仔,一个佩奇一个乔治…

2月:哲学

记得蚂蚁总提三个字叫“心体脑”,心力、体力、脑力,虽然绝大部分解读的角度是为了让我们在压力下努力做好工作,略显肤浅,但这三个字还是有思想根源的。

记得最早是由费尔巴哈提出,叫思维力、意志力、心力,他认为这三个能力让人有别于动物,构成了人特有的本质,思维力是最基础的能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行之能量;心力,其实就是爱。

再后来,马克思批判了这种说法,他说人独特的地方,并不是这些,而是能通过改造自然,创造性的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劳动或者说工作的意义、价值所在。可惜,工业分工,让劳动者无法直接使用自己创造物,劳动本身,从终极目的变成了换取财富的手段,人就被异化,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工具。

当然,在现代社会,选择已经很多元了(求生欲极强),现在常说的“工具人”,早不再是社会分工造成的了,通常都是“自为”的存在,自己定义,自己成为,自己塑造自己。萨特说,自为的人,自由不自在,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只能自己承当相应的责任。

2月:工作

能对这段话产生共鸣的人,大概率是我的同路人。

对于一件事情,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对它的“隐喻”,来判断他追求的标准,甚至预测可能结果。

比如“工作”这件事。

有人把它隐喻成短跑,短跑的特点是要在什么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其评价标准无非就是结果的输赢。

有人把它比喻成长跑,长跑的特点是不追求短期快慢,而是重视过程和长期结果,其评价标准是要跑完全程。这种隐喻虽然看起来更高级,但实践起来你会发现,现实和马拉松差距很大,抱着这种心态跑步的人,反而更容易提前离场。反倒不如拆解成多段不同目标的短跑更实际。

相对来说,我则喜欢隐喻成创造一件一件的艺术品,设计、打磨、验证、展示、结束、再开始。虽然过程中有时像短跑、有时像长跑,但是其实完全不是跑步的逻辑。

隐喻真的很重要。

再比如“恋爱”,大部分人不自觉的把恋爱隐喻成“战争”,你要对TA发起“攻势”,你要“突破”TA的防线。殊不知,当你以为你“赢得”了TA的芳心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输”了。

3月:数学

记得小学有一个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子,从上面数,数出来35个头,从下面数,数出来94只脚,请问鸡和兔子各有几只?

有的老师喜欢教一些“聪明”办法,比如《孙子算经》中的解法:将所有动物的脚数除以2,也就是94/2 = 47。每只鸡有一对脚,兔子有两对脚。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鸡的话,就应该有35对脚,但事实上有47对脚。如果将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的话,用47减去35,得到12,说明需要有12只鸡被换成兔子,这就是兔子的数目,鸡的数目也就知道了。

有的老师则是教你“笨”办法:画一个三行的表,一行是鸡的数量,一行是兔子的数量,一个行是脚的数量。然后把兔子的数量从24-1一一填进去,列出所有情况,最后找到答案。

小的时候觉得那个聪明方法很高级,但是你会发现,换一道题就不好使了。笨的办法虽然笨,但是换一道类似的题也能这么推演。上了初中,你才会醒悟,这个笨办法,其实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列表模式,借助方程这个工具,你就可以解决一切类似问题了。

曾经经常迷信各种奇技淫巧,后来才发现,很多事情大道至简,只是修炼的火候未到,结果放弃的太早。

3月:感悟

飞机上一点感悟,有缘人进~

最近没事就琢磨着这本小书,作者构思在1970年,书写于1980年代,作为科学家,已经算在科学哲学的角度走的很远了。想想挺有趣,这些年,反而没人敢大胆的写出类似的东西了。不过我琢磨他的书,倒不是为了学点东西,而是为了印证我的路,以及获得一点超越曾经偶像的精神优越感~

记得30岁以前,我喜欢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练的是一种“小无相功”,就是通过一套原子化的能力,可以快速掌握任何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然后再用实践不停的淬炼底层能力、检验效果。我很迷恋这种游戏,屡试不爽。

直到30岁那天,我忽然意识到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如此庞大的“观念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持续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记得那一年的朋友圈记录里,经常出现大段的名为“脑洞”的小作文。我很饥渴,也很困惑。原来,这个世界,犹如迷雾一般。

于是开始重构世界观之路,除了基本的逻辑学,就进入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的领域了。掌握了各种视角、机位之后,我给我新世界观起了一个名字,叫“三千世界”。其实哲学和普通知识完全不同,从世俗、实用的角度,我觉得它有两个层面的价值:

  1. 走出哲学,超越理性,回到日常,找到生活的意义,是为“觉醒”。

你可能会奇怪,这是打太极拳吗,不记路招式,只记住“拳意”?再说我又没学过,还走出个啥。当然,没那么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从小长到大,脑袋里一定是内置了某一种思想体系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就好像手机的预装操作系统,只不过你每天只用app,很少意识到。(哲学家会管这种状态叫“前反思”,大概就是不善思考的意思…)

学习哲学,首先是要了解你的系统是个什么版本的,win98、xp还是ios,然后才能知道有什么约束和问题。这样,至少你会发现你现在的很多观念,无论是所谓的唯物主义、虚无主义都是在系统之上的应用而已,很多问题,你以为你找到的那些答案,包括你以为那些没有答案的答案,都非常的可疑。如果你学习了一段时间再停住,拿着某一个好一点版本的系统,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想超越它还远远不够,想破解系统,要成为黑客才行,用程序员的话说,你要能debug这个系统才行。拿些别人的答案,顶多算是调用一些系统的SDK而已。

如果想debug它,如果按西哲路线的话,至少要走过一座桥,康德,再经过一条路,黑格尔,最后翻过一座山,尼采。然后维特根斯坦、马克思都终结了哲学,他们会带你走出去,回到现实。而哈贝马斯类似先知,也有一些阶段性的秘籍。当你从母体中醒来,再带着一种新的姿态进入母体,是为“觉醒者”。

  1. 模拟各类世界观、价值观。
    这是我这几个月才意识到才开始学的玩意,就是观念世界同样也可以练“小无相功”。通过掌握一些基本的论域和观点角度,就可以模拟出别人的意识形态,了解别人的观点的来源,甚至是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样就不局限于三千之数了,佛学的“缘起性空”,道家的“天人合一”,西哲的各个流派,科学的各种流派都能模拟出来。费了这么大劲,只是走出系统有点可惜,这套工具练成了相信会很好玩。

飞机到了,就写这么多吧,有空再整理到文章里。

3月:奇奇

妈妈今天做了头发,特别柔顺。晚饭时,奇奇由衷的表达了赞美之情:
妈妈!你的头发像窗帘一样漂亮!

3月:投资

在投资过程中特别能验证这个定理。

投资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对自己不确定的东西妄图提高度量精度,造成了“过犹不及”的效果。芒格曾说,预测股票会不会涨,总是比什么时候涨容易。通常以我们的信息量,顶多能判断哪个股票市场有潜力,在当下是否被严重低估了,按最大熵定理,顶多可以决策的是买入某个市场的某一批指数基金,以及大概是哪一年入手,或者定期入手分摊波动风险。但是你一定会为了看的更准,加入很多主观判断,比如特别看好某一个公司,选了个股,比如特别觉得某一个时间段是低点,加大买入,最后很容易变成这个概率模型中的一个异常点。

不过说到最可怕的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一两次的成功,会提高你主观判断的先验概率,提高自信心,让你更坚定的使用错误方法,直到挂掉。投资这东西本身是一个长期、持续做的事情,并不会赚一把就停手,而且随着你的财富增长,投入一定会越来越大。所以后期的任何一次失败,哪怕是百分之5以内,也尝尝会超过过去几年的收益,一战回到解放前。

可惜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自己有预测接下来市场涨跌的能力,用着初级且早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技术方法”,比如K线图、头肩顶、底背离什么的,准备大赚一把。或者,就是误认为能看懂一家公司的估值,其实这可是连摩根大通的精英都做不到的事情。

3月:感悟

追求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并不难,只需要低水平的竞争意识、庸俗的审美、工匠程度的知识和技能,但代价则是和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份“卓越”渐行渐远。
卓越之路,从根本上需要你有自己的“审美”,能蔑视任何预定普遍性,有自定义和重构想象的能力。在这条路上,理解是一种误认,共识是一种暴力,只有想象力和审美之心才能穿透它们,直抵内核。
此外,在现代社会里,还不得不需要配套一种强大的“搞钱”能力,而且要搞的更多,搞的更好,虽然这会显得你和大家蠢得一模一样,但也是必要的修行。

3月:哲学

今天走的慢就是在琢磨,大家常常聊“需求”,不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欲望”这个更厉害的东西到底是啥。

欲望其实是一个机制,就是不停运动不停再生产的一个永动机。当你的欲望投射到一个具体对象上时,会进行一个认识上的二分:

其一,具象化为一个“需求”,给予你追求的目标。
其二,同步围绕对象构建一套抽象的符号,触发你的想象,让你觉得对象无比美好。

人们常常有两个误解:

  1. 需求满足后的那一段时间的快乐是你所追求的。其实不是,那个机制只是给予你更漫长的失落感,触发欲望再生产。需求满足后,符号想象会立刻生效,让你觉得不过如此,所以不得不再去锁定一个对象,再去构建符号想象,这样就实现了一个欲望再生产。
  2. 把欲望的对象投射到具体的“物”上,这就是消费经济学。你常常忽略一点,“买”那个动作其实不重要,浏览、逛的那种感觉才是“爽”的,那种“爽”不是快乐、满足,而是一种压抑的快感,那才是人真正享受的东西。所谓“快乐”不过是一种遮蔽,一种廉价的替代品。

3月:符号学

早上一边运动一边研究符号学,忽然想到它们似乎很有用,但是又必然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2017年,我还在痴迷系统论的时候,就写过类似的观点。

人们总会有一种妄念,就是用一个公式可以解释一片现象。就好像麦克斯韦方程组,也就是由四个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成的,非常简洁,但这组简洁的方程组,描述了所有的电磁现象,贯通百年。但是别忘了,迄今为止,在人类的学科里,也仅有物理学可以做到。

有趣的是,做不到的学科,反而喜欢在自己后缀上加science,比如经济学,本来在亚当斯密时代是属于哲学的,后来从瓦尔拉斯开始进行“物理化”,搞出了大量的公式,至此为止,这个学科和现实越来越远了。

归根结底,绝大部分“知识”、“原理”,只能帮你把混乱的经验更有序的简化、梳理、表达、派生。但是反过来,在没有足够实践经验、案例的支撑下,它们只是空壳子。

3月:经济

从几年前的《经济机器运行》、原则、再在到这个原则2,每次看完都会有一种颅内高潮的感觉。

虽然吧,到了这个年纪,任何人给你一个自称能解释某种复杂系统规律的框架,你都会本能性的觉得很可疑。就好像,大部分公司员工都会偏执的相信,找一个传说中的“能人”,尤其是靠“管理学”的各种奇技淫巧,就能看清“本质”、破局救场。

事实上,慢慢都会发现,这些对规律和逻辑的迷信,不是事实,而是信仰。所谓信仰,简单来说就是自己骗自己。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这种努力值得表扬,起码可以多卖点书,加油,达里奥~

4月:哲学

最近要写的东西太多,课外作业实在没时间写完…其实没那么神秘,着急的话,这里可以速览一下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叫“中心”,就是找到一个“我”来调和一切冲突。这个阶段的本质是创造了或者接受了一种“哲学”,作为自己思考方式和行为依据。什么是哲学,哲学一方面是一种反思的工具,可以debug和优化观念。另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思想产品,是在符号系统里,用理性的方式,对四个论域(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进行某种想象、假设,给出相应的答案。在这个阶段你可以看到各种中外哲学家给出的答案,他们的思辨方式、推理过程会让你颅内高潮、大呼过瘾(后续文中会逐一讲到)。当然,这种努力必然会失败。就好像是一个软件程序在用自己的各种功能,反过来把计算机系统模拟出来。所以才必须有第四阶段“实践”,当然,我说的中心和实践大概率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词,我就是随意那么一概括…

回到现实生活,这些思考其实会非常符合你的经验和直觉。比如都说人要“认识自我”,实际上,仅靠任何思想里的玩意都无法真正“认识”你自己,就算你以为你认识了,你的认识也不过是一组僵死的符号罢了。你想认识自我,只有一种方式,就是走出去,和别人交流、交往,创造自己的劳动作品,然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成长、塑造自己。

4月:动画

《圣斗士星矢》中,天马座圣衣变成金色,作者解释是因为淋了黄金圣斗士血,小时候,连我都觉得很扯,不过既然是神话背景,也就算了。
《钢铁神兵BTX》中,X忽然变成金色,这次作者用了大篇幅解释,他说九大行星都是太阳碎片构成,太阳有很多碎片飘落人间,拥有太阳碎片的人极少,一旦有,觉醒后身体会发光,历史上很多伟人可能都有太阳碎片。小时候一听就觉得好科学,一下子就信了。
同样的车田正美的作品,我发现作者越来越成熟了,一开始纯讲宗教,后来带着科学和历史的外套讲宗教,这是一种进步。

4月:感悟

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的王阳明传,写的基本都是传记,几乎没人能真正讲明白“心学”是个啥,还不如这个4分钟视频实在、有趣。当然,曾国藩传也是类似,经历写的都很好,思想的话没几个人能讲透彻。

但是选精神偶像的话,看经历看思想似乎都很重要,和公司选高管类似,不仅要简历好看,更容易获得员工的信任,总还得有些能力吧。

相对的,对比西方近代很多思想有名的哲学家,经历又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康德一辈子在小城市做教授很无聊,海德格尔当过纳粹,叔本华虽然是富二代但很小气还有被害妄想症,尼采看起来不错可惜最后疯了。科学家也是,牛顿最后投身了宗教,爱因斯坦……不提了,反正难,真难。

4月:哲学

之前讲过“欲望”是一种符号运动机制。欲望=需求-需要,“需求”是想象出来的符号,“需要”是具体的实现,所以它们之间必然会有落差,落差产生的剩余就是欲望。
今天介绍玩转欲望的第一种方法——“短路”:
就是把需求和需要等价,让欲望空转,可以一段时间内逃离符号系统的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做一些无意义的运动,比如做旋转木马、转笔、撕纸条、指尖陀螺之类的,如果你不去思考它们的“意义”,你会发现这种看似很无聊的事情绝对会让你上瘾,这就是短路的效果。

4月:哲学

今天介绍玩转“欲望”的第二种方法,“目的与手段”合一:

欲望的需求机制会让你建立很多弱因果的逻辑回路,比如
回路1:理想生活→有钱有闲→社会上赢得竞争→努力工作✖️终身学习
回路2:生孩子→结婚→找对象→谈恋爱

这种我们叫它“愚蠢的回路”,为什么蠢呢,因为在这样的回路里,最左侧的事情变成了目标,只有达成才能获得精神奖励,其他全部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既然是手段,那么一定是理性的、策略性的,你要一直压抑着你的渴求,努力坚持,直到最左侧的目标达成。整个过程中,痛苦之和,往往远大于最后那一下子精神激励,更不用其中有多少不确定性因素,会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个未知数。

解法也简单,把你的欲望投射到最右边:我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当你能从每个当下获得喜悦和成就感时,擅长和热爱就出现了,欲望给你的回路也失效了。

再说,这么热爱学习的你,怎么会差。好吧,这一句是鸡汤,嘬一口得了。

5月:生活

不知不觉已经结婚9年,纪念日快乐!

年轻时,以为爱是遇见“对”的人,海誓山盟,轰轰烈烈。
结婚时,以为爱是“看见”彼此,理解与包容,付出与陪伴。
后来才慢慢明白
爱不是恰好遇见“对”的人,多巴胺分泌的那种快乐。
爱也不是恰好遇到“懂”你的人,那种被看见的欣喜。
爱是从“我”到“我们”的修行,卸掉铠甲,拓展自我,一起修炼成的那种依恋和心有所属。
感谢你,让我懂得爱,获得归属,内心充盈,不再孤独。
余生很长,深深的话我们浅浅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

5月:感悟

以前逛书店,常常迷恋人文社科类的书籍,那些逻辑严密的方法、观点让人眼花缭乱,也喜欢追捧精通那些知识博学的人。
后来,渐渐明白,这些知识,即是工具,也是理性遮蔽,精进过头,只会让看世界的方式片面化。
近些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品味”才是更难得的财富,它会在你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透露出来,是理性之外的一点点偏执,一点点审美,一点点灵感,却能赋予任何事情以“灵魂”。它无法速成,只能一点点积累,就从那些你读过的“无用”的书,走过的“无目的”的路,看过的印象深刻的风景,阅过的拥有有趣灵魂的人。

5月:感悟

小时候看《死神》时只是看热闹,现在慢慢品味,才发现原来蓝染是一个哲学家,比如这句名言:“强者不会直言世界是何存在,而是强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存在”,简直一语道破了思想体系对人原初禁锢。
每个人一出生就是带着一副“眼镜”理解世界的,你越来越执着世界本身存在的样子,不断的学习、探索,自以为是的成长,其实都只不过是在一个NPC的视角下越陷越深而已。

5月:感悟

偶然发现原来庄子才是“混沌理论”的奠基人,早有寓言为证,叫《浑沌之死》,翻译过来是: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结论就是:不要生搬硬套随便改造混沌,神也不行…

5月:感悟

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哪怕你只是想好好生活、工作,哪怕你只是想认真爱一个人、专心研究一项技术、静心修炼精神境界,也不得定期跟踪和研究我国的政策、经济…

这十年,每一次放水,每一次经济增长,都会引发上不了车的焦虑和落差。虽然我们也算既得利益者,但是,这背后让我看到的,不是更多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而是各种各样的贪婪、欲念和盲从。

似乎老子在千年前就揭示了人类社会这基本规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不多说了,为了认真生活,投资研究不能断,即使你对金钱早已失去兴趣,但是想要赢,想要活的更好,贪婪之心不可无。

6月:哲学

如果你想借助“语言”来认识世界或学习各种技巧,那么必须认识到一点,那就是——“语言世界充满bug”,或者说,“语言系统本身就是bug”。
在我们日常的理解和表达中,语言其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玩法:
第一种是“真理指南针”,用数理逻辑消除语言的任意性,给出绝无歧义的命题。
第二种是“意义炼金术”,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词语背后那会无限延伸的语用、语义,那些无法在工程层面被建构或者还原的东西。
我们常常以为第一种是默认选项,实际上,绝大部分场景下都是第二种。
所以,实际情况是:
绝大部分所谓的“了解、理解”,其实是一种“误解”。
绝大部分所谓的“知道、学会”,其实是一种“死记硬背”。
很多抽象的理论、方法、技巧,你之所以觉得有效,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以大欺小、以少胜多”——它来源于更大的经验疆域,又恰好能被你的经验疆域所承载。

6月:哲学

每次运动时,都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世界在向你展开”。
无论你内置了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来消化这个世界,街头智慧?科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亦或是心理学、哲学,都不能丢失一个“实践者”的姿态。
诚然,你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你认识世界的界限,但不是你生而为人的界限,很多知识、意义都在语言之外,却在实践之中。
希望我们都能时刻手握问题之锤,谨慎攀登抽象之梯,不忘寻找自我之镜,最后,终有一天,一起翻越开悟之坡。

6月:感悟

持续的修炼、丰富的阅历通常会让人蒙上一层悲观主义的底色。
一方面,理性的尽头不是傲慢,而是了解到人的无知,意识到问题其实总比方法多。
另一方面,欲望机制让满足感的获取水涨船高、边际效用递减,物质刺激逐渐失效,短暂的快乐之后总是长久的苦闷,最后无非就是一场庞氏游戏。
但是,又毫无悬念的,必须主动选择,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这种乐观表现在:

  1. 身体:持续运动,打磨硬件。内啡肽这种先苦后甜的快乐更让人上瘾、也更持久。身体处于最佳状态的感受胜于千言万语。
  2. 头脑:持续学习,升级软件。问题驱动的学习构建类的知识,再以实践淬炼和内化;同时,心怀敬畏的学习解构类的知识,避免成为符号系统的奴隶,比如,解构掉“时间”,就可以真正做到活在当下;解构掉“价值”,就可以逃离消费主义。
  3. 精神:持续感悟,不失灵魂。守住这最后唯一能指引你前行的东西,成为自己,找到归属,获得意义,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而不是身体+头脑的“化身”。存在先于本质。
    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们,一起激进的玩耍吧~

6月:工作

以前,我的职业发展策略都是倒计时式的“向死而生”型的,就是当前岗位上吸收营养、打磨技能、拿到结果、做成1-2件“大事”后,一般2-3年会跃迁到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岗位继续提升。

最近很多人问,为什么专注在效能+数据这个领域这么久,继续做研发管理或者造轮子做研发工具不香吗?

早上想了一下,至少有3点原因:

  1. 效能+数据是真正的AOE式的大招:
    以前我无论是写代码、带团队、做工具,1-2年就腻了,一是技能单一、深度不够、缺少能力成长的推背感,二是产生的结果、影响,太垂直了,成就感有限。而通过数据来塑造、影响、改变现实,是不受规模限制的,大到宏观万人企业,小到10多人的团队,微观到个人、产品、系统…只要你想做,手握问题之锤,深入实践,就可以逐步的、持续的产生巨大影响。

  2. 领域深,难度大,有挑战
    大部分领域在1-2年后,知识、技能就会饱和,后面基本都是实践和执行的艺术。而这个领域不仅需要数学、数据工程、数据科学这些“硬核”知识,也需要了解所有的研发过程、工具,还需要懂人,甚至也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所以必须持续学习新知识,再用大量的实践淬炼它们,最终内化。虽然门槛很高、想做好非常难,但是,简单的事情比长期,比如跑步、看书,看的是谁能坚持到最后。而难做的事情比短期,一开始就要体现能力、水平,大部分对手会被筛选掉,而一旦突破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

  3. 看数据会上瘾
    这算是个人原因,我以前没感觉,后来才逐步发现,看数据,真的会上瘾。有了数据,你就等于开了上帝视角,很容易洞察出很多事情,然后手握黄金罗盘,那种控制感是非常爽的。所以这么有趣的事情,怎么能一个人享受呢,我不仅自己上瘾了,还想让其他人也上瘾,而且我发现屡试不爽,看过的人都会上瘾。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做一个能让你上瘾的数据产品的原因之一了。

好吧,昨天发圈确实是浮皮潦草应付一下,今天坦诚清晰好好写了一下,欢迎来听我的分享。虽然短短1个小时时间,只是弱水三千取了一瓢,但都是精华,欢迎线上交流~

6月:奇奇

在我们的培养下,奇奇已经会用“打游戏,卡bug”的方式刷成长经验了:
有一次周末,我迷迷糊糊在书房睡午觉,奇奇慢慢开门看到我睡觉,又慢慢关上。我表扬了奇奇,知道关心别人了,成长了!奇奇很开心。
可从此以后…
每次都慢慢开门,不管我睡没睡,我在屋里叫他也没用,他还是会马上慢慢的关上,然后冲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没打扰爸爸睡觉,我又成~长~了!”
康德在为理性找到位置后,为人类找到了三个终极游戏攻略:
计数器型外挂——数学
找规律卡bug型外挂——自然科学
外挂的debug器——逻辑学与哲学
你很有科学家的潜质…

7月:感悟

最近字写的太多了,整个人就会被符号系统裹挟。就好像游戏打多了,自己就会把自己当成NPC一样。所以就要再解构一下系统,获得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
我在生活世界家长里短,只因没有出离心,放不下世俗琐事,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在观念真实世界追名逐利,却也早已厌倦声色犬马,只求离苦得乐。
我在经验世界不得不依赖理性,却又小心翼翼,恐失真我。可惜我不喜欢冥想,一点替方式,就是看看虫子~

7月:沟通

也许有一天你会忽然顿悟,所有实践的终点可能都是一种艺术。人和人之间差异的最后一公里,也不在知识、技能,而是品味。

我们用语言传递各种技巧,把过程、方法不断的结构化、精确化、工程化,其实都是婴儿的纸尿裤、自行车的辅助轮,是用来关照“新手”的,早晚要被抛弃的。

如果你有信心最终能直达终点,很多所谓的技巧,无非都是浪费时间的迂回绕道而已。

比如“沟通”这件事,对于一个老鸟来说,看到你带着某一种技巧来矫揉造作,只会觉得有一种皇帝新装的滑稽,却又要忍住继续“陪练”。如果你能刺穿那些技巧,直达真谛,恐怕你会发现,其实只有两种沟通:

  1. 两个程序之间在相互预期协议内的数据传输。
  2. 唯有真诚、真实而已。

7月:产品

这段时间被问到很多,如何做出好产品的话题。

虽然我的其中一项工作确实是打磨产品,但从不敢以产品自居。我的产品思维,更多还是和合作过的专业产品经理习得,以及,被各种疑难杂症的讨论、残酷的现实训练出来的。

不过在我看来,要讨论“产品”,可以先忘掉这个概念,从新出发。

在系统世界里,大家最关注什么?

“目标、问题和解决方案”

如果你能够时刻瞄准目标,手握问题之锤,绞尽脑汁找到解决方案,并亲身实践的去解决,就已经能产生价值了。

“产品”是什么?产品是让价值可复制的杠杆。

需要你对你的解决方案有充分的信心,并且你能攀登“抽象之梯”,沉淀共性,就形成了产品。

所以,在我看来,必须先有具象的、哪怕是人肉的问题解决,达成目标,产生价值,抽象的产品才可能会发挥它的杠杆效用。如果能坚持这个原则去做,产品应该不会太差。

9月:感悟

祝我的老师们,亦师亦友的朋友们,教师节快乐![玫瑰]

“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把那么多细碎的零件拼接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魅力,而把这种魅力展现给别人看,就是好老师啊”

以后不懂,后来,慢慢懂了。

希望以后有一天,我也能做到,不是成为知识的复读机,而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不求冗长,但求精彩~

9月:感悟

大家可能觉得,我最近发的文字总是很“鸡汤”。我喜欢写写画画,不过近些年风格确实从“实用”慢慢变得“不实用”了。

平心而论,
我早已厌倦了那些精密的规划和布局,
有点烦各种功利化、目的化的对事对人技巧,
也不太喜欢分享那些随处可查的“菜谱型”知识。

虽然也世俗,也功利,读书、布局、破局、用技能…我当然可以用“理性之光”直射任何事物,看透所谓的本质,获得所谓的确定性,也能用“图尔敏论证法”去证明任何条件不充分的命题,但代价是,理性之外的那些东西会被忽略掉。就好像,打扑克记牌固然好,但是目的性太强,乐趣反而挥发掉了,似乎人人都追求确定性,确定性有那么好吗?我觉得和不确定性打闹才更有意思。

如果你能主动选择打开世界的方式,你就不再是符号的奴隶,而是主人了。

超越理性,反倒会更关注符号背后那些更真实、更珍贵的东西,那是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的根本。

9月:感悟

被推荐读了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短短五百字,还是很有启发的。读后感如下,结尾补充了升华,请刘总查收:

许君曾少年得志。从小才能超越常人,擅长辩论,因富有才智谋略被当世的大人器重,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也曾经意气风发,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有一次能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享年59岁。

读书人,如果没有名利心,远离尘世的,也就罢了。而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很多的。许君为什么不得志呢,王安石认为有以下两点:

  1. 许君的辩论才能可以改变一切,可身边的人都靠关系,喜欢私下里达成一致。
  2. 许君的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可任职区域的风气却是重武轻文。

但换个角度从生平描述看,许君夫妻和睦、儿女成才、桃李天下,一生已经很圆满了。

可在王安石眼里,最后还是给他扣了一个“loser”的帽子,所以最后墓碑上只留了短短20字,大意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回想这些年,我也见过很多能人,他们都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有追求,喜欢挑战。他们也被政治商业系统、世俗符号所裹挟,在系统里设定自己的目标,被这个目标拉动前行,觉得自己很快就能成功。可惜,事物的发展总是速生速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总是频繁变化的,很多能人,往往经历过1-2次失败,内心就会崩溃,渐渐开始由实入虚,寻求一种不执着的心安。

我觉得,问题在于目标设定上。

你想追求困难、挑战,你得看到,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种困难。

第一种是“混乱的肤浅”,某项活动,参与者都有同样的目标,因为资源有限导致竞争白热化而产生的困难。比如“财务自由”、“坐拥香车美女”。

第二种是“深刻的神秘”,某项活动,由于即不存在标准的流程,也不存在公认的结果评价体系,因而展现出事态的无限可能性。比如“创作一部作品”、“修炼一个好身材”、“好好爱一人”。

你all in与“肤浅的混乱”缠斗,那是在事物的外围下功夫,也注定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活在挫败与焦虑之中。你必须拿出勇气,直面“深刻的神秘”,进入事物的内核,直面无限性,那是真正的挑战,那里才是价值和意义的真正源头。

9月:感悟

北京的街道虽然依旧满是冰冷的地砖,但还是总能唤起内心很多温暖的回忆。眼见生命之火一点点燃烧,接下来的生命要消磨在哪里呢?

也许有一天,你会忽然发觉,什么时候选择第一份职业、什么时候结婚、在哪里定居、什么时候要孩子,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口,眼见云淡风轻,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你的记忆里相当的沉闷和平淡,你当时还以为那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9月:感悟

收拾一下心情,准备在1023生日前,把今年唯一的这一篇“课外”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完。维特根斯坦、马克思、哈贝马斯,都会在这个章节里出现。

其实活久了,我们应该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bug,比如理性的副作用。

当你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为之努力,目标之外的那些东西的意义,就变相的被消解掉了。所谓“人生目标”,那就更是一场意义的大屠杀。

当你真诚的和人交往,却不经意间揣摩对方的目的性,两个人之间符号之外的感情、感觉,那么一点意思,也变得无意义了。

你努力学习知识,本来是为了消除困惑。但如果你真的“学进去”了,你只会越学越困惑,你才发现你以为的答案只是为了让你停止追问的封印,答案的背后才是一个无底深渊。

这是这个世界正确的打开方式吗?希望“小人”的故事的第四阶段,会给你答案~

9月:感悟

早上起来,习惯性分析了各种数据,找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打开上帝视角,手握“真理指南针”的感觉十分惬意。

人很容易被一些表象吸引,华丽精致的外表,宏大叙事的方法论,鬼斧神工的奇技淫巧。所以我总是得时刻提醒自己,我其实只关心一点,眼睛只盯住一个地方,那就是

“如何改变现实、塑造现实?”

行动者喜欢直接下场和“肤浅的混乱”搏杀,可惜常常影响有限。

理论家喜欢抽像“混乱”,妄图用一套有序的符号、框架来刻画它们,产生更大影响,可惜常常矛盾重重,理论和现实并不总是一致的。

管理者喜欢分解“混乱”,并依靠他人的手、脑来达成目的。可惜管理系统常常崩溃,“人”总是混乱中最混乱的。

造梦者喜欢直面“深刻的神秘”,用完美愿景把人粘合到一起。可惜天时、地利、人和总是很难凑齐,结果非常随缘。

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方式,科学也好,魔法也好,可以刺破这层隔阂,直抵事物的内核呢。

9月:奇奇

奇奇五岁生日快乐!

因为生病取消了去无锡融创乐园的行程,但是依旧开心。点名要“熊猫不走”,就好这口…

问奇奇的感受,奇奇不禁感叹到:
“时间过的可真快呀!”

爸爸: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你现在,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这才哪到哪~

9月:感悟

今天楼下散步,老婆又说,这么多年来,终于找到了喜欢的地方,一出门,左侧是繁华都市,右侧是小桥流水。我发现,这条路上,每一处有什么花,有什么鸟,她都如数家珍。

以前,总以为一个人的故事线要像贝多芬的交响曲,一开始是《英雄》,有着史诗一样的壮阔,再穿插着《第四交响曲》一样的温柔,也要有《命运》一样的斗争和胜利,再之后是《田园》,有自然美景、有乡村聚会,最后终于《合唱》,精神在广阔是世界中遨游,俯瞰世界,有浪漫,有和解,有乐颂这样的世俗小调,最后获得精神和内心的升华。

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些都是表象,是世俗的规训和奴役。我们的故事本应是《D大调卡农》,由一个旋律起,循环往复,不知不觉,音乐在同样的旋律中升了一个八度,慢慢加重,然后又巧妙的回复。但这简单的旋律里,却承载着太多东西,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命运的不可捉摸。那旋律始终重复、回荡,仿佛在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似乎在提醒你,时间没有意义,时间只是一个循环,你找到了吗?往复中,真正不可磨灭的东西。

9月:哲学

最近有人在问这个老专栏的内容,我有点担心当时写的“过于实用”,会让读的人被反向塑造,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准备补一段序言。

当年写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很厉害的程序员,妄图把自己在程序世界的成功提炼出来,把“逻辑”的运用推演到极致。当时,很认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写的“世界不是事物的总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语言的底层是“逻辑”,具有先天的形式性、规律性”。难怪维也纳学派会说这是终结一切的哲学。可惜,当时还没发现,维老师晚年发现自己搞反了,把自己终结一切的哲学又终结掉了,也没好好写本书告诉大家一下,变成了一种“寂静主义”,他说,我对世界一无所知,其中最不懂的就是哲学。

所以要读这套思维地图,至少需要了解两个前提,两个被拎起后脚跟一样的世界观的翻转:

  1. 我们常常把“本质”和“表象”搞反了。如果你是程序员,你实现了一个功能,你会以为代码是底层,有界面有交互的功能是表层。实际上是搞反了,给你一堆代码,你能快速理解它所表达的功能吗,其实,代码才是表层,功能是底层。代码的意义在于在功能中的实际应用,是被功能反决定和塑造的。

  2. 我们常常误解了探寻事物本质的方法。有些东西本来就没本质,比如一朵花,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你非要探寻本质,反而造成了问题,把原本的意义解构掉了,这是语言抽象病。所有那些有本质的东西,都是人造的复杂,但是大部分人又习惯性的使用分解、还原的思维方法来处理。这造成了大量的混沌系统被理解成简单的机械,失败是必然的。实际上,不是世界太简单,只是你处理世界的世界观太简单了。思维地图,至少可以这个层次上,帮助你正确看清某些人造的复杂,找到攻略。此外,别无它用。

9月:工作

虽然今天休假,但是现在才真正的下班,果然是忙碌的一周呢~
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玩耍,每次被绑的越来越紧的时候,反倒是浑然不觉其味,不觉累,也不觉爽,唯一铭记的是:
理性上,很多时候是“因人成事”,所以唯有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期待不可辜负。你的成就感、胜任感来源于此。
感性上,其实又是“以事修人”,总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你留恋和珍惜。你的归属感、意义感来源于此。

9月:感悟

早上起来果然浑身疼……今天做下有氧,明天继续[拳头]

周末和老婆说要请教练带我健身,老婆一点不意外,她说我知道你一定能练好,你一直都是这样,每次遇到某一方面很强的人,你才能成长,每次都从很低的起点,爬到高处。所以环境对你来说特别重要。

回顾以往,我倒觉得自己像寄生植物,总是能遇到厉害的人,总是很幸运的被身边的人滋养,眼界、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感情、生活方式,每次吸收完,虽然开心、感激,但是仍要不顾一切的前行,无止境的追寻。

但这几年有种感觉,就是这个植物也会慢慢开始滋养别人了,等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长成,可能就是植物枯萎的那天。

修行本来也有很多种,最后能离苦得乐就好~

10月:美学

看大家假期都在读书,我也忍不住分享一本手边书。我自己平时大部分时候是理性太多,觉性太少,相信和我一样的朋友很多,所以反复刷这类书会稍微唤醒一下感觉,对冲一下符号。

很多时候,你感觉一个人缺少生命力,往往是过于符号化导致的。疏于真性情流露,不是因为“词穷”“内向”什么的,而是因为“心钝”,根本观察不到“目的”之外的东西。很多无法被符号化的“美”,就那么错失了。归根结底,生命体验不够丰富,经验材料是匮乏的,空洞的符号无法弥补这种缺憾,如何真正理解爱憎美丑。

无疑,达芬奇,在那个神秘的领域探寻到了“美”,并通过作品传递给了我们。可惜世人忙于求真求存,也许如蒋勋所说,《蒙娜丽莎》前每日游客云集,却说不定真的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幅画。

9月:成长

这几年的很多思考,尺度都比较大,基本都是“二阶问题”及以上。今天翻了翻年轻时看的“老书”,发现原来自己很多想法原来都有点渊源和出处,只是时间久了,忘记了来源。
随便找了3个点分享,应该对大家有帮助:

  1. 语言表达上,少就是多:这个例子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其实,写多容易写少难,思维的简洁性是刻意打磨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抵达的,先复杂再简单,先升维再降维。所以,通常来说,观察一个人的文字就可以反向了解认知修炼程度。

  2. 个人能力产品化:《精益创业》里讲的内容很简单,但作者可以把整套实践框架映射到个人能力上,这种读书方式足见其功力。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并不体现在思想中,而是“交付物”里,哪怕是一封邮件,一篇文章,也是其社会价值的沉淀和体现。

  3. 对于没有理论“护航”的领域,如何突破:“用户体验”领域的20年来的实践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唐纳德诺曼,第一次看《交互设计精髓》时的感觉,自己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真是享受,这些源于实践者的著作,到处都是经验和技艺的流淌,让人向往。

10月:工作

mark,今天入职一周年了,时光飞逝~

以前,总把工作隐喻成一段一段的短跑,发令枪响起,倒计时走完,检视结果,复盘再跑。

来字节后,发现节奏比想象的慢下来了,同时,目标也变得多元化了,工作就分裂成了两个隐喻:

  1. 表世界,拍一部电影:虽然也有起点、终点、倒计时,但关键在于构建一部好作品,不求冗长,但求精彩。

  2. 里世界,奏一篇乐章: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种英雄出征、凯旋归来的叙事,有《田园》这种乡村聚会一样的混乱、欢快,宁静中却又见温和、平实,有《月光》这种细腻、温存,有《合唱》这种极尽升华之后的领悟、和解。虽终有落幕的一天,但享受当下足矣。

10月:感悟

今天有点文思枯竭,就随便写点装X的文字,弥补这周没记录思考的空白。

这两年越来越发现,但凡常阅历丰富、思虑成熟的人,都差不多,手里至少攒了三套攻略:

  1. 赢得游戏的攻略:由于游戏的基本约束是“稀缺”,东西不够,时间有限,玩家之间又相互依赖、需要协调,所以这类攻略都是关于如何“赢”的。说穿了,它的底色是人剥削人,当然,现代社会用各种学科包装成各种小游戏,比如在股市里“投资”,迂回的剥削,可以绕开人的道德、伦理、善良本性的约束。

  2. 愉快游戏的攻略: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用一种美好的方式玩,这种攻略往往很美,很艺术,很高级,会让人很愉悦。唯一遗憾的是它和现实并不总是一致的,经常会遇到考验,尤其是遇到只会攻略1的人,有时候可以破招,有时候也可能输得一塌糊涂。

  3. 解决玩家自己内心问题的攻略:这个就不用解释了。

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基于现实,选择用哪一种攻略,依托攻略的指引,具体出实例化的方案,让问题得以被解决。可大家往往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前提:你以为是“现实”,也是被建构起来的。

你经常会毫不怀疑的被一个被建构为经济事实、法律事实、政治事实所裹挟,直接被带入到铁笼斗兽场中,一上来就要与人博弈。然后,自以为自己很清醒。

所以,如何还原事实,如何重构事实,是一门更高级、更需要学习的技术。可惜攻略里常常不提。

10月:感悟

我发现“贪嗔痴”三毒,每个人至少会命中一项。
我自己是“贪”,欲望太多,惠人及己的充实感、世俗的钱权名利、无边的博学、深刻的思想、纯粹的真善美、不可捉摸的爱…

生命有限,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做1-2件大事,让多种欲望同时得到满足。

可惜欲望这玩意,注定的一场庞氏骗局,得到的越多,想要的越多,也注定会失落越多,也注定会最终全部失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知道,可惜从小喜欢做梦,少年时迷恋RPG游戏,长大之后没断,只不过不在电脑里玩了。

我也曾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大概每周1小时),从未照见过五蕴皆空。

10月:奇奇

上午特意带奇奇到广场练社交。奇奇的智力特别强,但是社交能力很渣,老婆说,他在幼儿园里虽然偶尔也在小朋友堆里,但却像一个“游魂”一样。我听了有点心疼,其实我特别懂这种感觉。

每个灵魂都是自恋而孤独的,想走出这种状态,不得不在人世间化身成一个Avatar,尝试与其他Avatar交往。直到有一天,你透过化身看见了另一个灵魂,此刻,从对方的反射中也真正确认了自己,“I see you”,世界才会好起来。

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缘分,你看这世间,有多少Avatar每日每日的在游走。

10月:成长

昨晚闲来无事,为了保证《个人成长》专栏的纯粹,做了这么2件事:

  1. 建立了一个独立专栏。把没啥用的比较自恋的文章挪到里面。包括能公开的自述、视频、每年1篇的朋友圈小作文合集。

我的故事

  1. 朋友圈权限改成1个月。除了每年做1本书自己收藏,公开部分,就只能在每年1月1日的文章里看了。(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除了记录思考,也是定期热手,顺便为日后留一些写作素材)

为啥这两年一直在写《个人成长》?
有朋友问我,写作目标对象是谁,写给谁看的?
大概是10年前的自己吧,当年我困惑的时候,从来没得到答案。所以,我把我探索出所有的答案记录下来,告诉自己,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以后啥计划?
看过《个人成长》专栏的人应该知道,我练的其实是一种类似“小无相功”一样的东西,可以通过快速学习,模拟出各种专业知识,技巧,甚至是人的世界观、意识形态。所以写专栏也是类似,我会集百家之长,在知识和语言上用很多“缝合术”,在写作风格上会切换自己喜欢的笔者尝试不同的风格。目前的专栏主要是聚焦在思维科学(比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三论、经济学、管理学、商业&产品。
软件工程类的不写,毕竟是赚钱用的。
投资理财类的不写,理由同上。
世面上已经内容很多的,B站、得到、书籍里随处可见的不写。

明年,可能会聚焦对一些有意思的“元问题”,写一些用于“破招”的东西。
因为现在的观念和技巧不是匮乏,而是太多了,很容易把人搞晕,不清醒。
比如,先把法学构建性的整理一遍,然后再写法学有哪些bug,再讲怎么破法之类的。
听上去会不会更好玩?

10月:成长

祝我自己36岁生日快乐!
肉体七成新,有岁月剐蹭,逐步开始练体补漆。
精神十年醇酿,入口淡雅,回味浓烈。
先来点世俗的欢乐,矫情的思考晚点补齐~

10月:经济

不小心又4点多醒了…看了会经济,退潮了,发成绩单了,跨行做个扎心的预测吧:

谁是赢家:已经带着钱撤退者。

谁是输家:迄今为止高负债者。不论是加高杠杆投资还是负债经营,纸上富贵,这一轮庞氏的接盘者。

谁遗憾:尚未解决自己的刚需者,周期如此,时也命也,其实也不用纠结。

谁危险:仍在用大头资产在股市搏命的散户,与p2p借贷无异;除了金融以外,没有一技之长,无法通过实际劳动获得收入的人。

未来在哪里:

  1. 紧跟历史车轮,别被甩下,等待周期和机会。
  2. 谨慎投资,警惕虚假的回弹,谨慎抄底。
  3. 保持现金流,劳动创造财富。

其实,追求增长、投资致富本的质就是人吃人的游戏,少部分人剥削和奴役大部分人,只不过被经济学包装了一下,让人可以如此迂回的干,并赋予了一种道德价值观(懂的人自然懂)。但这种状态,并不一定是社会常态,也不应该是常态,过去10年大家习惯盯着钱看,也难怪,不做牧者即是羊群,历史发展阶段如此,这也是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也难怪,不患贫患不均,人性使然。
现在如今,到了应该回归现实,追求幸福,尊重劳动,重建精神家园的时候了,人们却忽然失落了、不会了。

10月:佛学

《楞伽经》分明讲过:“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远离觉不觉,若有若无有。”当你认定自己只是凡夫俗子,要通过刻苦的修行解脱成佛的时候,你只是在强化自己的分别心罢了,反而不能解脱成佛。

所以好像《六祖坛经》的“无相”、“无念”、“无住”,要更高级一些,把客观世界、主观心念这些流变、速朽的东西全部消解掉。

可惜实际行动时,符合经验的常常是另外一句话,来自电影《一代宗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且,到处是因专注而成功的世俗案例,稻盛和夫、梦杰耶夫、陈景润…

也许按佛陀所说,不是每个人都有顿悟的禀赋,普通人只能通过积极思考和实际劳动一点点提高,可惜这样的话,又陷入了《楞伽经》的矛盾,你又“着相”了,强化分别心,离顿悟却越来越远了。

5分钟佛学结束,滚红尘去也!娃哈哈~

11月:工作感悟

黑客总以为可以逃离系统,可实际系统早已掌握了人的源码,超越性的欲望必定会符号化和具象化,只需捕捉到这一点,就可以持续驱动人性的仓鼠球。如果欲望的符号化可以是观念,广告、文化得以盛行。如果欲望的具象化可以是商品,经济得以运行。大部分人滋养少部分人的社会形成,只需出售你的生命时间,似乎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当具象化的欲望得到一次满足之后,神秘感、意义感消退,在贤者时间中,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不加修饰的“真”,没有不求回报的“善”,没有不着边际的“美”,更不用说什么公平与正义。答案只是这样吗?然后,符号涌现,幻象生成,超越性回归,可能,只是这个具象化的对象投射的不对吧。

11月:商业

早自习读到一段洞察很经典,也特别符合我的经验,和生日那天我分享的一个BUFF如出一辙,分享给大家:

今天的商学院调换了“创造性破坏”词语的主次,把它唤做“破坏性创新”,原本极具批判力道的理论概念沦为了有待兜售的创富方法。

我们必须着重强调“破坏”这个概念的主导地位,以及其中蕴含的“基于否定关系的价值生成逻辑”。什么意思呢?

商业社会如何衡量一个创新的价值?也许可以这样说:一个创新的根本价值,总是取决于这个新事物/新方法让多少旧事物/旧方法失去了价值。汽车的价值取决于它让马车显得毫无价值,iPhone的价值在于它让诺基亚显得毫无价值。某物根本价值取决于它能让多少它物显得没价值,这是商业社会最基本的价值生成方式。

这种普遍的状况,各位职场人应该很有感触,我们如今追求的“优秀”,早已成为了一种破坏性优秀,人们装模作样地认为优秀有无数种定义和标准,但它颠扑不破的内涵总是:优秀,是一种让别人显得平庸的能力。

还有比这更毒的鸡汤吗?这就是创造性破坏的逻辑。

“内卷”很火,人们把创新当成内卷的出路,其实恰恰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导致了内卷。在我们的解释框架下,内卷的原理非常简单:他人的创新让我们不可避免的沦为平庸。

11月:宗教学

宗教学心得:什么是新宗教?

自以为没有“信仰”的朋友们,只是不了解真相:在现代世界里,“信仰”必须在“理性”的掩护下才能发挥威力,你的“信仰”其实就隐藏在你自以为是的最“硬核”的理性观念之中。

在现代世界的“新宗教”,清一色都是一种“理性且抽象的真实”。因为,对于被“祛魅”的现代人,必须让大家打心底里认为“它不是宗教”,才能在事实上完成宗教的功能。所以,那些伪装成“客观规律、理性思辨”的,不被辨识为信仰的信仰,才是最强有力的,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主宰人的思想。

被建构起来的这类信仰,我总结了两个特点:

  1. 非理性的本体被穿上理性的衣服,本体退隐,暗中操纵,万物依托符号显现。
  2. 具有自我否定性,越否定反而越被强化。

比如传统经济学,它的狡猾之处在于,它树立了一个重商主义者的庸俗金钱观作为靶子,经济学家嘲讽重商主义者,说:金钱怎么可能有内在的价值呢?愚昧的迷信罢了,财富来自商品流通交换、分工效率的提高、合理的利己之心……人们欣然将这番说辞接受下来,当作教条,当成经文反复吟诵,于是荒诞的行为变得合理,贪婪的欲望变得高尚。

小时候我们还会困惑,大人疯了吗?为什么拼了命地挣钱?即便已经有了这么多钱?学习了经济原理之后我们“懂了”,我个人是自私,但最终获利的是大家,我不只是为了发财,我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假如我发财了,不管何种方式,一定为集体做了贡献。这就是“理性化”的过程。你以为你用理性对欲望进行了抑制和缓和,其实恰恰是这样,才使欲望得以真正有效运行起来。在明面上遭到我们批判的“贪婪欲望”只是个傀儡,正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打压和否定,欲望得以退居幕后,对我们构成了实质性的支配,而此时,欲望是假以理性之名行事的。

与此同时,那些批判现代经济制度的人,又总是重复“金钱已经成了现世的神、最大的宗教是商品拜物教、人们愚昧地崇尚拜金主义”这些陈词滥调,说得好像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一种纯粹理性的基础,只是不幸生出了各种差错。事实上,从一战之后开始,操盘者通过持续否定当时的经济制度,不断循环着各种“改革制度”,产生了一种“经济周期”,反而又进一步强化了信仰。

在宗教学的意义上,现代世界就是由信仰维系的,从骨子里就是宗教式的。理性遮蔽(强化)了信仰,信仰遮蔽(强化)了人的本性和欲望,尤其是虚伪、贪婪、自私和控制欲。

11月:哲学

早自习在思考幽默的艺术,想到学者们对幽默的态度,联想到一段社会学经典《游戏的人》中的原文:

人的心灵只有转向终极的思考,才能摆脱游戏的魔圈。逻辑思维走不到终极的一步。我们巡视心灵的一切宝藏,巡视其一切辉煌成就时,我们仍然发现,在每一个严肃判断的底层都留下了一点有争议的东西。在那一点上,我们的判断开始动摇,世界是严肃的的感觉在那里开始动摇了。我们得到的结论不像古谚所云:“一切皆是虚无”,而是一个更加积极的结论:
“一切皆是游戏。”

转念又想要如何好好打游戏,顺便为禅宗3个境界的一个很合适的类比:

  • 看山是山: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被带上一副眼镜看世界。越按世俗规定好的路线学习,眼镜的种类就越多。

  • 看山不是山:发现一切所谓“事实”都是被建构的,在怀疑和否定中摘掉眼镜,回到事情本身,才见真实。

  • 看山还是山:混迹在人群之中,有选择性的戴上对应的眼镜,以它们为武器、铠甲,塑造和改变现实,实现某种内心追求。

回到舞台上,表演需要严肃感,但脱口秀演员却可以把自己逗笑。好吧,我到底在写什么…

11月:奇奇

有一句话很打动我: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很独特的。
对孩子的陪伴,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现在的陪,是为了以后的不陪。
让孩子可以自驱,可以独立的面对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

11月:心理学

人们常常误解“孤独”。“孤独”不是“寂寞”。“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像困兽一样在斗室中踱来踱去,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孤独”则是一种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成体系的圆融的高贵,是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一个人踱步,脑中反复回荡着喜欢的旋律。
一个人阅读,思想在自己的广阔世界遨游
那种“快乐”无与伦比。

人们常常误解“快乐”。快乐不是欢笑。人的笑容总是瞬间绽放,嘴角却慢慢收回,仿佛寓意着,欢笑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等待你的总是更长久的空虚与苦闷。这是多巴胺的作用,为了刺激你再追寻的欲望,一次又一次。“快乐”,是一种内心充盈的满足感、幸福感,是感受到爱与被爱,是持久的精神奖赏。

人们常常误解“爱”。爱不是喜欢,喜欢是人的自恋天性在他者上的一种投射,是自私的,隐含了一种“占有”目的的。所以喜欢一个人,你会无法控制自己表现的渴望,那是为了吸引和占有,所以喜欢通常是放纵的,也是最容易受表象影响的。“爱”,是一种灵魂的相遇,是透过表象的看见和懂得,是无目的的付出,是无声的陪伴,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善和美。所以恋人之间,日常琐事,喜欢和爱常常混淆,只有面对真正需要放弃和付出的抉择,这之间的分别才会清晰显现。

我们常常误解很多基础概念,错把陈醋当成墨,写进半生纸上酸。希望我们都能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的话。

11月:语言学

早自习一点语言学心得:

马克思有一个辛辣的嘲讽:一个人在水中溺死了,是因为他脑中有“重力”这个观念,所以要把这个观念清洗掉,就可以救他。

所有抽象概念,诸如理论,方法、技能、真实、善良、美丽、爱情、自由、平等等等,我们都不要天真地以为它们有所谓的标准定义,它们现阶段的定义只是无数现实力量博弈的结果。词语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使用,所有定义都是为了方便沟通和推论而不得不做出的“操作性定义”。它们只是梯子,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些推论,要消解、证明或是呈现哪些东西,看到何种风景。

事实上,这个世界里大部分真实而有力量的东西,语言都是追不上的。学语言学,不仅是为了驾驭语言,而是透过语言的遮蔽,看清现实。

11月:感悟

不知不觉又到周末了,打开网盘看看自动生成的“回忆瞬间”,发现,时光虽然像沙漏一样一点点流逝,但若精心雕刻,也会凝结成一颗颗琥珀。

摘掉眼镜,继续聊聊最近比较偏爱的“真善美”的话题。

随着人的成熟其实都会慢慢领悟到一点:“真”永远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不真的东西都不美,矫揉造作的表象,虚假的浮华,是伪美。不真的东西也不善,带有目的性的关怀,带有功利性的帮助,是伪善。但“事实”又总是被逻辑建构的,总会有一副眼镜横在那里,所以,又有多少人真的看见并且懂得什么是真实呢?

11月:奇奇

周末,奇奇每次都是马不停蹄的“玩”。今早6:30准时把我和妈妈叫醒后,开始驱动我们完成他一天的安排:

  • 爬越王城山(而且路上必须听歌)
  • 吃煲仔饭
  • 去广场练50圈轮滑
  • 去隔壁小区社交(和两个女同学[旺柴])
  • 做题(两页20以内加减法)
  • 练钢琴(练曲、练指、听音、表演彩排)
  • 做家务(洗佩奇和乔治)
    全程自己做,不让我们帮忙,但是还必须陪着看[旺柴]。

今天的陪伴和观察,让我更确信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

无论是运动、劳动还是学习,只要是出于本心、兴趣使然就不会累。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性三者合一多么重要。

可惜,我也知道,随着逐步接入系统世界,人会被“异化”的。被强迫的学习、劳动、运动就会累,为什么累?因为不开心、不自在。所以人们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它们,人被很讽刺的推到自己天性的反面,刷视频,好逸恶劳,渴望声色犬马,追求虚假的快乐,得到的无非就是繁华散尽后的空虚和寂寞。

希望你觉醒之时,回来看到爸爸的这一段预言,望此刻,你归来,仍是少年。

11月:投资

比起新冠,为了防止另一种更严重的病,一年一度的投资布局贴要来了。先预热一下:

老婆今天分享说,金融学教大家: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道理很简单,旧时代,你把黄金放保险柜里防止小偷就行了。新时代,抢你钱的人都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用魔法一样的几波操作,你的钱就贬值了。所以你不得不那把钱从保险柜里取出来,“投资”到二级金融市场中,参与到人与人的斗争之中。现代斗争的方式,也很独特,暴力是不被倡导的,必须穿上理性的外衣,迂回的斗争。如果说,法律是文明的打败对方的方式,金融就是文明的抢钱方式,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你必须斗争。可惜对于渺小的个人而言,胳膊总拧不过大腿,你偶尔赢,但经常输,或者你经常小赢,偶尔一次大输,又返贫了。所以,放在时间的尺度上看,真实情况往往是:

“你不理财,财也不会离开你”。

过去几十年,高增长、高通胀、高负债,掩盖了这一真相。年轻人身边开始充斥着各种“发财”的故事。实际上,真正发了大财的人是沉默的,有的是因为不光彩的投机,更多的是他们也不知道原因,大概也就是努力劳动,努力改善生活,然后发现选择大于努力而已。反而是一直在水里扑腾的人,有很多“成功”故事,这其中一大部分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成功”的,归根结底是不懂投资的基本原理,即如何计算自己的“投资收益率”,三原则简单分享一下:

  1. 稳健原理,不赔钱很重要。因为本金是滚动累加的,一次赔钱,几年白干。

  2. 几何原理,要在长周期(至少年化)算几何收益率的平均值。大部分人不会算,用一两次的收益率计算算术平均,自己骗自己而已。

  3. 时间原理,只有能长期维持稳健的收益,才有可能创造复利奇迹。投资是长期活动,不可能赚了就退场,也就是,只要你反复搏杀,总有失手返贫的一天。所以增值的真正最佳策略是如何保证长周期内收益率之和的最大化,发挥时间的力量。

不论如何,低增长时代到了,过冬期间,如何发财不重要了,如何不返贫才是关键。

11月:现象学

早上睡不着,看看现象学,顺便打磨打磨写了一年还没完结的文章,预计12月终稿吧。

观察最近的大规模社会性活动,不难发现,大部分人还是被困在能指链里。

我们常常太把意识形态当回事,实际上,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很多看似理性的行为,只不过是已经形成的感性化的方式得到了思维化的表达而已,可爱但不可信。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在利益面前,人是非理性的,没有什么比打败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了,不可爱,但可信。

11月:奇奇

一直觉得奇奇这家伙有点二,比如明明可以用数列或者微积分算的题,为什么非要让我用穷举法呢。

但一上午的检查结果表明,我可能只是因为杜宁克鲁格效应导致的自我认知不足而已。今天我终于顿悟,这家伙只是想让我晚上不睡觉第二天不上班而已,只不过这种感性的现实诉求,披着数学的外套,打着追求真理的旗号,更轻松而强烈的被表达了出来,我却茫然不觉。

大家常常觉得有了孩子,对过去的生活是一种破坏。实际上,在“破坏”的那一刻,你自己也被重新生出来了,新的你获得了再一次活着的机会,只是你浑然不觉。其实,所谓成长,无非就是对自己不停破坏和重建的过程。青春是对童年的破坏,爱情是对血缘关系的破坏,婚姻是对爱情的破坏,养育儿女是对二元亲密关系的破坏。万物是流变的,破坏是发展的必然,绽放的极致是凋零,不要留恋也不要畏惧,如何重建才是关键,建成了,这个坎就过去了,我们也长大了。

不扯了,上班修炼去也~

12月:感悟

以前不懂美,误以为,要么是妆容首饰的精心打扮,要么是奇伟瑰怪的名胜风景。后来发现,美其实就是江山清风,山间明月,只需要静下心来感受。

12月:哲学

我们常常误判对手,以为那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看似暴力的,智慧的,拥有绝对权力的,在控制着我们。所以你要Ingratiate或battle,去争夺你的“权利”。

实际上,真正厉害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照亮万物,无处不在,却自身退隐,不会也没必要亲自下场和我们搏杀。它甚至的“自否定”的,可以通过不断创造bug,否定自己,破坏自己,保持存在和进化。

我们以为自己赢了、输了,其实还不是帮助人家升级吗。“权利”,right,本来就是人们假装出来的东西,用来掩盖一种真实的社会性力量,一种power的,只不过装久了,你以为是真的。尤其是完全没有power的人,只能争夺被假装出来的right。

不论如何,自己骗自己也好,enjoy就好。

12月:社会学

今天是每周两天的到岗上班日,虽然尚未满血,但是战斗力恢复中[坏笑]

PS:今天发现地铁不看核酸了,路人也纷纷戴口罩了。临时想到两个观点,分享一下:

  1. 在政治学里,政治家们对“自由”是早有共识的,不是父爱式的约束和保护,也不是母爱式的溺爱和放纵,而是让你在自由和约束间反复震荡、横跳,让你以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了各种形式的“自由”,患得患失,你才会好过。(致敬:霍布斯、弗洛姆)

  2. 经济学的劳动分工论、商品价格论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遮蔽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现实:一个人的高薪来自更多人的低酬。一个GDP快速增长的国家,它的基尼系数也在快速增长,但是大家很容易刻意忽视,因为那些发声的人,大部分站在食物链的中间,而且,都觉得自己的钱还不够多。

12月:感悟

地铁里不小心睡着了,醒来,莫名想到百年孤独里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孤独和平凡都是常态,追求那些美好,早晚都会如烟花般绽放,得到的,就是欣赏那种美吧。

12月:奇奇

分享下奇奇对新冠的防护力度:

case1:早上吃早饭,我不小心咳嗽两声。奇奇:“爸爸你还好吧,怎么咳嗽了呢?”。我有点感动,“我没事……”,话还没说完,奇奇打断我继续说“你咳嗽,然后咳嗽到我的饭里,然后我就被传染了!”

case2:晚上,妈妈去老姨家撸猫,玩完回到家。奇奇问:“妈妈,你怎么回来的呀!”。妈妈说“我坐公交车回来的”。奇奇:“你为什么不打车回来,那你现在阳了吗?!”

12月:感悟

人老爱回忆,整理照片时偶然看到网盘生成2016年34月的片段,里面有无数和现在相似的元素。
6年来,我们的生活看似波澜壮阔,有无穷多的挑战和变化。实际上,不过就是一支曲子,反复单曲循环,就看我们是否能领悟其中那些不变的美好。

12月:工作

如果说,生活世界的主旋律像一首单曲循环的卡农,重在重复之中的领悟。
系统世界的主旋律,像一首奏着命运交响曲的荷马史诗,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踩着时间线,顶着倒计时,每一个故事,初章总是伊利亚特,终章却不一定总是奥德赛。
一转眼,2022年的倒计时马上走完,当所有的“点”汇聚成“线”,所有的“线”拼接成“面”,不知大家能否隐约听到,遥远的山岗上传来的胜利号角。

12月:感悟

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一个大型社会实践,任何所谓的经济学、社会学“原理”都无法解释和预测。

当然,当实践逐步结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关系被塑造出来,当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了切实的改变之后,它们会开始为其总结方法论,仿佛一切有着规律。

12月:感悟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
“唯一真实的乐园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乐园,
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踏入的世界”

几年后,当你回忆现在,相信你不太会记得自己如何在系统世界披坚执锐,用无比高绝的理性招式对抗那些同样穿着理性铠甲却汹涌澎湃权力意志,也不会记得那些瞬间绽放却又转瞬即逝的欢笑。你只会记得磨难陪伴陈酿的真挚感情、灵感技艺流淌的美妙作品、身边1-2米内的真实生活。所以是乐园。

但当时的你却又不觉,你总是放眼未来,执着于宏大的计划,想象着美却不真的梦想,追逐着无边无际的欲望,现实生活就在你身边呼啸而过。

12月:生活

疫情放开期间周末琐碎小记,魔幻现实主义成真了:

  1. 原本周末都人山人海的老年人才艺表演广场,今天空空如也,今天的世界像是错进了私服。

  2. 早上打开公司电脑例行看看各项数据,出现了3年来从未见过的神奇波形,即使是20年初也从未如此惨烈。

  3. 奇奇的幼儿园早上忽然通知封园了,明天开始竟然放寒假了,于是收拾行囊,老婆和奇奇准备提前去三亚和爷爷奶奶团聚,开启与世隔绝的海边隐居生活。

  4. 老婆月底过生日,生日礼物,我问老婆,要不要更帅一点的老公,比如充个皮肤啥的,老婆说算了,健身投资还未回收,虽然后背看起来有型了很多,胸还没啥变化,继续加油。可惜教练小哥阳了,下周自己练吧。

2022年12月,我们的生活,值得记住~

12月:感悟

运动结束,一天的开始。

PS:今天开始居家办公了。对疫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总不会错~

渺小而无知的人类,总是会为自己的傲慢和盲目付出代价。好在,理论是密纳法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的时候起飞,过程中哄骗你,多年以后,等生活变老了,代价支付了,再用理论进行涂抹。好在,人是喜欢避重就轻的生物,痛苦悲伤会逐步忘记,留下的总是快乐的回忆。也庆幸,也无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因盲目而乐观,无知而快乐,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心安理得的活下去。

全系列

《写在2021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20年第一天:滴水藏海》
《写在2019年第一天:无题》
《写在2018年第一天:有没有那么一条路》
《写在2017年第一天:人生没有指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233评论 6 49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5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83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1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1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70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5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0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7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6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9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6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