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我是12月8日去看的这部剧;今天是12月26日……我真行。其实,按道理讲,这一篇应该可以写得再多一点的,但是实在是由于时隔久远而且这几天心情烦躁,所以自己都觉得有些潦草了……)
抛开我个人独自跑去江苏大剧院这个荒郊野岭去看剧的怨念之外,这部大船(《泰坦尼克号》真的简称“大船”)真的有很多东西值得说道说道(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冲动消费了票钱……)。如果说上次的《蒋公的面子》的感受是过瘾(对,我上上次的repo就拖更了),那么这次的大船就是悲悯。这很奇怪,但是我想不出来其他词语来形容——你看着一群充满希望的人们怀着信心走向必将衰亡的结局,而你无能为力甚至是知道这木已成舟。
所以,这篇repo要分成三个部分来谈谈我那时疯狂涌出而现在基本忘得一干二净的想法(嗨,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像写学术垃圾一样地分层,既不严谨又搞笑):第一趴是顺着故事情节,也就是把剧情大概捋一遍叭(因为这次没有在演出过程中做记录,所以只能靠我聪明的大脑回忆了);第二趴当然是要非专业地谈谈社会背景咯;第三趴就讲讲人物叭。嗯,就这样。
很有意思,开演之前,台上幕布后就一直有一个老者(好像是船长)坐在桌前写写画画。而开始总是热闹非凡。就像《长安十二时辰》里开篇,千玺就说大唐长安是“熙攘繁盛,光耀万年”。泰坦尼克号被称为当时最大的可移动物体,自然值得所有人骄傲,更不必说是要登上它的首航之旅的人们。所以,才有了一位因为汽车出故障而迟到了的男子望着远去的轮船,在岸边懊悔不已。(嘿嘿,怕不是基督保佑……)
而在船上的事儿,总是这样。如果看过《海上钢琴师》,就会完全地明白:7层船舱下有铲煤的工人,他们薪水微薄且辛苦不已;三等舱的乘客们暗无天日,一等舱的乘客们却能享受每日的奢侈晚宴、舞会、礼拜歌颂。当然,大船将倾的信号一直掩埋在故事线里:船的设计制造师,船长与船的拥有者都在这艘船上,为了船到底要开多快而争执不休(事实证明,这仨吵到了船沉没之前…),显然最后资本的力量获胜,船速被不停地加码。电报员发出六次的冰山警告,也被船长置之不理。第一幕的结束,是在一声巨响中,船身剧烈地抖动,明亮的船灯转向观众席。(这一幕其实挺震撼的,出人意料地往观众席打,反正是闪瞎了我的眼)
第二幕总之就是各种混乱的场面中夹杂着冷漠与温存:比如,船长下令把三等舱的门关上直接不让他们出来逃生;比如,船长与船的设计制造师坚守大船,而船的拥有者却早就逃之夭夭;比如,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剧场的天花顶上掉下来缆绳模拟放下的救生艇,然后就是二层甲板直接倾斜模拟船头朝下沉没(这个道具真的设计得挺妙的,完全没想到二层的木板居然可以倾斜)。我所能记住的最后一幕(但应该不是最后一幕,后面的我忘了……)是密密麻麻写满了“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名单的大幕垂下,幕前站着的是剧里最后一艘救生艇上的被救下来的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姓名与失去的亲人。
最后,总结一下剧情叭。因为有看到一些人评价说这部没有Jack and Rose的大船显得有一些无聊,(至少坐在我前面的小哥就一直在玩手机……哎,对得起票钱么?),但是当然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因为我个人能够忍受并且享受于《九州·海上牧云记》这种75集的注水群像剧,所以对于这样笔墨均匀分布在各个人物上的剧目并不会觉得冗长、无爆点。爱之者,目以为《清明上河图》,在方寸之间就足以展示出各个人物的可爱可恨之处,而大船就是这样展现了20世纪初西方的苍生浮世绘;而不爱之者,或许会觉得剧情过于散乱,拎不出来主次。
好了,第二趴的社会背景。其实我怎么说都只是门外汉之谈,比起我那些天天“解构”的同学们实在是有些浅薄。为什么要提起这一嘴呢?只是在看剧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学期陆远老师课上提到了《泰坦尼克号》,我的笔记上是这么说的:“泰坦尼克号:浪漫绅士还是冷酷阶层?泰坦尼克号的真相是表明阶级社会意义的例证:海难全部七百余名生还者中男子占了一半,而英美男子又在其中占一大半。按舱室的档次看,头等舱生还率是62%,二等舱是48%,三等舱25%。”其实也不必我多说什么,1912年的欧美,正是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好成果的时候。但是除了阶级固化之外,这艘驶向美国的巨轮(总觉得这里有点暗示着欧洲的衰颓),也诚如剧中所言,是一艘移动的宫殿,更是一艘ship of dream。所以你看见三等舱的乘客们在餐后唱着自己想象中去往美国后的生活,是做女佣、家庭教师、百万富翁;所以你看见一等舱…算了,倒也不必看,资产阶级反正就是谈些国际金融、风险投资、产业垄断的故事。时过境迁,穷人的日子倒是千变万化,有钱人却总是这么无聊。嗨,又说回来了。
呼~,写了这么多,终于写到了第三趴的人物。既然是群像剧,那么必然可以猜想到剧里哪怕是仅仅给予几个场景也可以窥其全貌的形形色色的人:比如,抱怨船上烧锅炉并不比在地下挖煤好,但是同时也思念女友、等着返航就去结婚的烧煤工人;比如,从小性格孤僻的电报员偷偷通过电报听取世界的信息,看似孤僻但是热心帮助工人发电报的电报员;比如,因为阶级障碍不得不私奔到美国结婚的勋爵女儿与记者;比如,生活在印第安纳州的小五金店主与喜欢结交上层人士的胖胖老婆;比如,三等舱里未婚先育的女孩和一个在船上认识——“他会成为我的丈夫”——的男人就私定终生(这一对真的震惊三观,喜当爹的爱情真是……格外甜美);还有,说着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海的船长;坚守在自己服务的岗位上,温文尔雅地留到了最后的服务主管?;以及早已拿了船长证,却因为不想担负责任而迟迟不独自出海的副手……
当然,当然,让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梅西百货创始人之一的斯特劳斯先生和他的妻子(别问为什么就记得他的名字,当然是百度的),大概也是因为我那时一个人哭得像个憨批吧。其实故事很简单:最后一艘救生艇,大家决定留给女士;虽然以斯特劳斯先生的资历与年纪完全也可以坐上去,并且大家也这么让他做的,但是他拒绝了;继而,斯特劳斯夫人也直接拒绝了上救生艇。于是,大船将倾之际,他们在船舱里,优雅地喝着红酒,跳起交谊舞;唱着“When you first became mine, whispered the words: I will, I loved you then. And I love you still.”虽然过去了这么久,但是写到这一段,翻出来歌词,心里还是觉得堵得慌。是谁不渴望有一场从青丝到白头的相伴呢?是谁不渴望有这样从容而坚定的力量,在面对命运的不幸之时坦然说出:“我那时爱你。我仍然爱你。”
(本来是打算24号写出来,顺祝平安顺遂,结果E-prime编不出来;后来觉得25号一定能写出来,再祝圣诞快乐,结果E-prime还是编不出来;终于今天逮住了时间写出来了,又正好碰到成长小组结课,一通感叹之下——还是,祝:愿爱人者,终得其所爱。)
(再P.S. 第一次来江苏大剧院看剧。不得不感叹,这里的综艺厅真的非常opera——真是像极了中年人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