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作于2015年春
--写在烟花三月扬州建城2500年
正值烟花三月季,恰是扬州最美时。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自2005年始,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都是定在每年4月18日开幕。今年也恰逢扬州建城2500周年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使得扬州城的建城史有了明确的文字,至今正好2500周年。提起扬州,人们想到的是“瘦大个”(瘦西湖、大明寺、个园)和淮扬菜,其实,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扬州的鲜明印记。
瘦西湖
扬州城外有一狭长河道,唐宋时为护城河,明清时期盐商富贾沿河两岸聘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极盛时有“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二十四景。乾隆年间汪沆有一首感慨富商挥金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这便是“瘦西湖”名称的由来。
瘦西湖道路两旁,一棵柳树夹一树桃花,长堤春柳,杨柳依依,湖上柳絮飘舞,宛若"烟花"。长堤的尽头是“徐园”,乃清末军阀徐宝山的祠堂。园中听鹂馆门前的铁镬,相传是1500多年前的镇水神器,穿过徐园,便是小金山。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大虹桥、长春桥、春波桥和五亭桥,故谓之“四桥烟雨”。
深入湖心的钓鱼台原是演奏丝竹乐器之处,体量虽小,却是“框景”艺术的代表。站在钓鱼台斜角60度,透过西边圆洞可看到横卧波光的五亭桥,而透过南边圆洞则可以看到巍巍白塔。这一彩一素的借景,堪称绝妙。五亭桥,似莲花、桥亭合一,举世无双;面面清波涵月影,十五桥洞含月笑,所以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与五亭桥相映成趣的是一旁的白塔,塔高 27.5 米,塔下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有“一夜造塔”的传说:相传财大气粗的盐商为讨好前来游玩的乾隆皇帝,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北海白塔的图样,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二十四桥,究竟是桥的台阶数目、还是栏杆的数目抑或是二十四座桥,已无从可考。杜牧那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却述说着当年的月下朦胧之意。
公元1236年,南宋制使赵葵为庆贺灭金,建“万花园”,后战乱损毁。2007年扬州在瘦西湖内复建“万花园”,总面积约500亩,强调“万花”主题,奇花异草,花样万千,各具形态,各展风姿。因是新景,所以外地游客常常忽略了万花园内的大好风光。
大明寺
初建于南朝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公元601年,隋文帝为庆贺生日,下诏在大明寺内建“栖灵塔”供养佛骨,塔高九层,宏伟壮观,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百阶而上至牌楼,四柱三楹,中门上篆书“栖灵遗址”。牌楼前石狮乃扬州名刹重宁寺遗物,东院墙为蒋衡山书秦少游之“淮东第一观”。西有一园,园中有湖,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大明寺的院西平山堂是北宋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寓意“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据说是因为欧阳修在扬州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弄出不少风流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
鉴真是唐代高僧,曾为大明寺住持,东渡日本前,在此传经授戒,名闻天下。从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直至第六次才东渡成功,将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在日本生活了10年,他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在日本奈良亲自设计和主持建造了“唐招提寺”。
1973年,寺内建成“鉴真纪念堂”,由梁思成先生设计,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其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长老和日本天皇均有所赠。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的塑身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2007年5月能修方丈经多次努力促成日本池田和夫将西晋时期的观音白玉佛首奉归,于大明寺内建“弘佛亭”以示纪念。
个园
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置家宅,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黄至筠爱竹,在园内种竹万竿,个园的名称也因此而来。门口石壁刻有“盐商豪府第,竹石雅乾坤”,道出了个园的灵魂--竹与石。
个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有“春山艳冶宜游,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宜居如睡”的诗情画意。春景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山上古柏葱郁苍翠,山下池塘碧水游鱼。经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东即秋景,相传乃清代大画家石涛之作。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分中、西、南三座。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山腹险奇,中峰高耸,下有石屋,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颇具生活意趣,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满园佳境,夕照如金洗。冬景在南墙之下,远望似积雪未消。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巷风袭来,时有呼啸之声。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蓦然回首,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园内有“汉学堂”,柏木轩梁,亦称柏木厅。“太师壁”的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为郑板桥所撰。再到中路,便是火巷(能隔能合,防火防盗),两侧高墙大屋,青砖青灰丝缝砌筑,质朴古拙。
何园
光绪年间(1883)盐务道台何芷舠建造私园,故称何园,又名“寄啸山庄”, 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取陶渊明“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其片石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何家虽财广势大,却人才辈出,第四代孙何祚庥乃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院士。
全园由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以1500米复道回廊相连(复道-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回廊-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乃园林中如来神笔。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四通八达,立体景象,被誉为中国立交桥雏形。廊的东南两面墙开有洞窗,绕廊亦赏景。
后花园,有船厅,似船形,最为精致。厅门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水心亭,是园主人为观赏戏曲和歌舞,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故又称戏亭,是国内仅有的水中戏亭。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把此处作为影视基地,有“天下第一亭”之说。
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砖木结构二层串楼,因院中种植广玉兰和绣球而得名。一百多年前的何家人,就在这里一幕幕演绎着他们的人生故事。此楼还采用法式百叶门窗和壁炉、日本式拉门、铁艺床,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可见当时园主人先进的建筑理念!
扬州八怪
清中期,盐商豪富爱虚名,本地文宗与旅居雅士同类相聚,形成“扬州画派”,以郑燮(郑板桥)最为盛名,八或为约数,未必是八人。因为他们追求真善美,不歌功颂德、无阿谀逢迎,好写实、常揭批,故而所谓的“正派”称他们为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
郑板桥,名燮,号板桥,扬州兴化人,乾隆间进士,曾任知县,为民请赈,忤逆上司,弃官回扬,故民间颇多清名传说。他取法石涛、八大山人,自成家法,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居八怪之首。其堂弟为祖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争执,便写信向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求助。板桥看完信后,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写下“难得糊涂”,并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金农,杭州人,久居扬州。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高翔,号西唐,扬州人。善画山水花卉、精刻印、善诗,亦善于写真,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李鳝,扬州兴化人。画法工致,崇尚写意。以破笔泼墨作画,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官场失意,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黄慎,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以狂草笔法入画,笔意跳荡粗狂。寓居扬州达17年,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李方膺,通州人。去官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汪士慎,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晚年目盲,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罗聘,祖籍安徽歙县,后寓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他又善画《鬼趣图》,其妻方婉仪,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扬州八怪,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罗聘去世,前后绵延近百年。
扬州雕玉工艺,名闻天下,有“天下玉、扬州工”的美誉。汉“白玉蝉”、宋“玲珑玉塔”、清“大禹治水图”乃扬州玉雕中的稀世珍品。扬州玉雕师“量料取材,因材施艺”, “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高超,“山子雕”和“练子活”独具一格。2008年北京奥运会,3030枚金镶玉便是青海昆仑玉与闻名天下的扬州雕工完美结合。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于汉唐,鼎盛于明清,以其精湛技艺驰名中外,曾三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有彩绘、点螺(把“螺”“点”于漆上)、雕漆嵌玉、骨石镶嵌等多个类别。在精致髹漆基础上,选用翡翠、玛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云母、夜光螺及金银等近千种材料制作而成。
扬州雕版印刷肇始于唐,发展于宋、元、明,兴盛于清。至今,广陵书社仍藏有近30万片古籍版书,保存着全套雕版印刷这一绝无仅有的“国粹”工艺流程。《梦溪笔谈》、《儒林外史》的最早刻本便出自扬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扬州奉旨刻《全唐诗》,十分精美。为此,扬州于2004年在新城西区新建了“双博馆”,由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组成:广陵潮-扬城故事以邗城、汉广陵城、唐、宋和明清城的城市故事,勾勒历史影像;国宝厅-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古代雕刻艺术展以玉、石、砖、漆、骨、象牙、竹、瓷、核等种类,诠释灿烂的古代雕刻艺术;书画厅展扬州八怪书画等精品。
扬州三把刀,即扬名天下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扬州厨刀工艺讲究,切如线,匀如发;食雕逼真生动,如凝固的画,咀嚼的诗。扬州修脚刀的招牌像一张名片,陆琴脚艺,保护趾甲,闻名遐迩。扬州理发刀,长约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有枢纽相连,乾隆曾“御赐一品刀”。
《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意思是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这也是“扬州”和“淮扬”之名的由来。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注重刀工,刀法细腻,口味清淡,1949年的开国第一宴便以淮扬菜为主,盖其因材施艺、制作精细;追求本味、清鲜平和,以普通菜料造就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淮扬菜里最有名的大概是扬州炒饭了,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又名扬州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其以虾仁、鲜豌豆、胡萝卜丁、肉丁、鸡蛋末、白米饭、精盐等炒匀,出锅装碗即成。选料、制作精细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故名言天下。
荷花池公园,又名砚池,因池中广植荷花而名。清初汪玉枢在池边建别墅,名南园,为当时扬州八大名园之一。该园旧有澄空宇、海桐书屋、玉玲珑馆、雨花庵、深柳读书堂、谷雨轩、风漪阁诸胜。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园内满是桃花姹紫嫣红。现今作为市民公园免费开放,人气旺、夜景美。
1645年,史可法督师扬州,抗清兵败,不屈而亡,清兵屠扬州城十日。后,其义子收其衣冠葬于梅花岭。康熙后,建史公祠褒扬史可法,乃为贬抑吴三桂、收士子之心。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道尽真情。
古运河在扬州段全长约150公里,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的古运河(俗称“扬州三湾”)是最古老一段。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与镇江京口隔水相望,故谓“京口瓜洲一水间”,因在大江之中,泥沙淤积,与陆地相连,其形如瓜,故名。
东关街是扬州城最具有代表性历史老街、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以前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扬州戏剧以“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杂以清曲小调,又名“淮扬文戏”。戏目多为生活小戏,曲调轻松活泼,委婉悠扬,唱腔细腻,著名剧目有王樵楼磨豆腐、王瞎子算命、皮五辣子、孟姜女等,名角李开敏是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获得者,其子李政成是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历朝历代,有关扬州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李白、杜牧、姜夔、徐凝等,其实我最赞的是另一位唐代扬州人张若虚,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烟花三月时,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