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位30多年老兵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深度思考,而且很明显能看出他在叙述过程中的超然,并未约束在人力资源专业范围。
当前我在人力资源实践上基本都停留在技术层面,也就是说,领导交给我的项目我可以比较轻松地拿出一个方案,从技术的角度直接解决问题,但是方案对企业和团队而言,是否会有长期的隐患,我不会考虑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的实践就是简单地从1到n的量的复制,并没有形成从0到1的质的飞跃。所以有必要把做事的模式做个转变:先从理念到方法论,再到技术层面。
合上这本书,长时间萦绕在脑海中的知识有如下几点:
1)人力资源部的来源和异化过程;
2)薪酬总盘,其中“大锅饭”的阐述让我一哆嗦;
3)人才的两个悖论;
4)360考核;
5)知识运用的3个形式;
1. 人力资源部的来源和异化过程
作者先给出异化的概念: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产生了子体,子体却反过来控制了主体。
老板在创业阶段什么活都干,一个人包揽了销售、生产等等;到了发展阶段,老板开始把行政、人事、财务等非核心业务内包给几个人,后者成立单独的部门;在成熟阶段,考虑到价值创造和成本,老板开始分配权力,进一步把业务内包和外包。
人力资源部经过逐权异化和求存异化两个阶段,逐渐长成今天的模样。从成长的基因来看,从一诞生就是为企业或客户提供服务的,而非实施权力,但是人力资源部要不要回归本源?作者说:要的!
人力资源部就是企业商业活动内部分工的结果,而企业权力内外分配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源部职能的发展演变过程,凝结着人力资源部对自身角色及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思考。
2. 薪酬总盘方法论
传统的薪酬公式为:底薪*绩效系数=奖金
投行的新公式为:总薪酬-底薪=奖金
前者约90%的企业都在用,它的劣势在于企业容易被明星员工绑架,员工会把筹码压在底薪上和企业讨价还价。
后者操作时把(投行)企业收入的35%~45%作为薪酬总盘,薪酬总盘减去员工的底薪、限制性股票(如有)和福利后就是个人拿到手的年度奖金;而底薪是依据员工技能、历史底薪、市场水平等确定的,在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中这个很透明。在这个理念下,员工就会把筹码压在总薪酬上,因为总薪酬越高,奖金就越多。
3. 人才的两个悖论
悖论1:人才的流动不以物以稀为贵为原则,哪里缺少人才,人才就流向哪里
正解:人才只流向人才更多的地方,正如资本只流向资本聚集的领域
悖论2:人才越少的企业,越重视人才
正解:人才越少的企业越浪费人才,这是人才趋优性的结果,优秀人才在一起的最终结果是优上加优,“优秀+优秀”的结果是优秀的加倍,“优秀+普通”的结果是优秀与普通的平均
4. 360考核
对于人才评价工具中的360考核,可能前期受到某位讲师的影响,对360在中国人性格里的应用完全不抱希望,因为中国人喜欢追求“和谐”。不过作者给出的360考核行为的观点确实很实用。从绩效的英文单词performance来看,它被翻译成“绩效”而非“行为”,确实是很大一口锅。作者强调:
(1)表现要重于业绩;
(2)行为大于结果;
(3)行为比结果更重要
但是,上述的论调一定要有个前提:员工所做的行为是公司倡导的,抑或是对的!否则行为不一定产生预期结果!
5. 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三种形式
知道做什么(know-what),知道如何做(know-how)和知道为什么做(know-why)。但是专业人员要想在职场上获得跨坎式的提升(“0-1”的提升)还必须掌握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即“know-why”,这样他们的职场人生才能更丰满、得到升华。“know-how”和“know-what”是知识层面的事情,“know-why”是智慧层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