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研究生后,我在CPA准考证打印前一天,决定转行


01

大家好,我是桃七。

如果去翻一下我自己的某乎动态,我们这一代的焦虑感可以从中窥见一二。

我点赞的内容从“CPA含金量”“金融核心岗位要求”“估值建模指南”到“Python自学”“数据分析”,毫不意外都是在刚考上研那会儿满怀雄心按下收藏键的。

考研,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选择常态。

从16届177万的报考人数到20届的341万,短短5年间已经翻倍。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大家朝“考考考”这座独木桥上向前挤。

可我今天要说的,不是什么劝人要或不要读研的话题,但这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很重要,但选择二字本身绝不是非A即B的选择题。


02

我很不要脸的代表我们这一代,倒也不算有失偏颇。

桃七98年生人,本科就读于中部某双非财经经管类专业,研究生阶段就读于某C9院校。

看起来好像在学历上确实“镀了一层金”,可入学以来的大半个月,所思所感都告诉我,有什么东西不对劲。这种错位感折磨着我,其实并不快乐。

于是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在我大学四年里投入最多的是什么。

是连续四年班级第一的高绩点吗?是和计量数据建模分析之间的纠缠吗?还是沉迷于社团和组织之间的社交团建?

好像都不是,我只是在假装优秀。


03

这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在昨天被研究生导师打破,一地鸡毛。

我间接地向他表示,两年的学制让就业导向型的我难以安排跟他做课题的时间,希望能够做一些小项目。

而他却很宽容的表示,自己只是需要能直接上手帮他做项目的学生,没有时间教学生,并且贴心地“放养”了在他手上我这唯一一个双非考研的学生。

不管你是否相信,第一学历带来的缺憾极难弥补,特别是在我所学的经管专业中。

除了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学历歧视,内卷化也是大趋势。不可否认确实有极少数出身一般的大佬华丽的“逆袭”,但大多数人也只是在漫漫岁月里苦苦熬着,行业的天花板只稍微抬一下头,便到顶了。

于是我选择转行。


04

转行二字不够准确,毕竟作为学生来讲,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踏入某一行,又何来转行之说?这两个字其实已经暗含着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的意思了。

读研的这大半个月里,其实我见到的大多数都默认自己已经属于某个圈子了。

有本科的时候ACCA就到手的考证狂人、有实习和交换项目都刷满级的大神、也有混迹于各种活动人脉在手一呼百应的社交达人...

可更多的,还是尴尬地夹在中间,看不清未来,但又不敢跳出舒适区的普通人。Peer pressure带来的结果就是焦虑,迷失的焦虑。


我曾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似乎总是做不出正确的选择。

高中分科时,因为女生寝室的“腥风血雨”而选择了不擅长的理科;大学又在高考失利的阴霾下读了没有感觉的金融专业;甚至在考研时再次放弃想去的方向,选择留在本专业。

如果说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答卷都是选择题,那我就是一个死不悔改的笨学生,总是在同一个错误下摔倒无数次。

可真实的人生就算由无数的选择组成,那也不会有绝对的答案。

“你的CPA都备考这么久了,放弃了太可惜。”

“你都读到研究生了,现在换行业未免不太划算。”

“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啊,现在大家都想往金融转呢。”

多考点证、在事务所多熬几年、多和XX套好关系、只是喝几杯酒而已...

不然就考公吧、事业单位也不错、女孩子不必太努力了...

这些沉没成本曾困扰我多年,一次次以各种形式向我传达着同一句话:

“那就这样吧。”


那就这样吗?

我不要。


05

“管他熙熙攘攘阳关道,我偏要一条独木桥走到黑。”

这句话是有歧义的。

阳关道和独木桥的定义由心由人而不同。你若是喜欢那就是好的;否则在别人眼里再体面完美,你如果只是从里面得到痛苦,那也一文不值。

有人说,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啊?

如果你还是在校学生,除了那些目标一直很清晰的同学,我建议你们多趁大学四年尝试新鲜事物,不论是专业外还是兴趣内。

在校园里时试错成本是很低的,大家一定要抓住这段时间。

如果你是即将面临大四的老油条,选择工作的也不必拘泥于本专业,作为一张白纸,你还有无限的可能。

而想考研的孩子们,是否要确认一下,我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吗?研究生阶段我会因此而痛苦吗?它带给我的效用是否大于我付出的努力?

于我而言,选择放弃绝不是逃避,而是不想让遗憾成为梗在喉咙的一根刺,灵魂沙哑的震颤着,刮出血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