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内容:分析与整理信息
第三课作业:选取一篇表达观点的微信文章进行分析与整理
微信文章:《碎片化阅读正在令你变得越来越蠢
》
一、追问前因后果
(一)前(前车可鉴):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作者看kindle时的感觉:大脑不转动,注意力涣散。并推测:不止我一人,非常多的人也是这样。
我正在考虑减少或停止碎片化阅读,想看看作者的观点是否值得参考。
(二)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作者认为阅读习惯被严重损害的原因:手机上多个媒体平台所提供的碎片化阅读。
作者列出了碎片化阅读的五个弊端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1、形成阅读惰性,不愿主动学习和理解。
2、阅读刺激阈值的提升。
3、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4、浮躁、注意力涣散。
5、产生获得知识的错觉。
其它可能:
1、信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能造成注意力涣散。
2、本身不具备筛选、过滤、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作者提出:对于已经养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被碎片化阅读侵害了心智的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重新建立碎片化信息不是知识的认识。二是减少刺激源,卸载软件,只保留高质量的公众号。三是进行时间管理。
如果我这样做,时间利用率提升,书籍的阅读量增加,及时获取的资讯减少。
(四)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时间碎片化,书籍的阅读量很少,及时获取的资讯增加。
二、整理信息
(一)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作者认为: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根本不可能。
《这样学习就够了》的作者、拆书学习训练营的赵周老师认为:我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虽然碎片化信息的确良莠不齐,但是在质量好的公众号里我也还是学到了知识。
(二)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具备条件:本身喜欢阅读的人、习惯学习书本知识的人、有自制力的人。
不管用的情况:无所事事的人,不想学习的人,不思考自我提升的人。
(三)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者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一一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这样学习就够了》的作者、拆书学习训练营赵周老师认为:那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知识是先以碎片信息的形式传播出来的。碎片化学习是大趋势,只有懂得利用碎片信息学习,你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界(楚界汉河):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从作者的观点和赵周老师的观点来看,区别在于作者认为碎片化信息令人变蠢,对其持否定态度。赵周老师认为碎片化信息可以拆为己用,从而提升能力,对其持肯定态度。二者的交界在于都承认碎片化信息是提供资讯的,不是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