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对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的提醒。在即将来临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里,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做春节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服务者”“守护者”,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深化文化认知,做春节文化的“传承者”。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从除夕夜的守岁、饺子的温馨,到正月初一的拜年、红包的喜悦,再到元宵节的灯会、汤圆的甜蜜,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带头学习春节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其历史渊源、传说故事、民俗习惯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家人、朋友及广大群众传播春节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创新庆祝方式,做春节文化的“推动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春节文化的表现形式,让传统节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拜年、云聚会等活动,让身处异乡的亲人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各地春节习俗和特色美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组织线上猜灯谜、写春联等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践行群众路线,做春节文化的“服务者”。春节期间,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好时机。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送去关爱和温暖。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节日氛围。通过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扬优良传统,做春节文化的“守护者”。春节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时刻,更是美德弘扬的契机。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让春节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的窗口。在春节期间,组织各类道德讲堂、家风家训展示等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不良习俗,维护春节文化的纯洁性和健康性。同时,对于那些面临消失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其传承和发展,让春节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在传承中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