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朋友说要跟我学习写作,我很惊讶,因为她的工作是完全不需要写作能力的,而且也没觉得她喜欢写作。
我问她:你为什么要学写作?
她说:为了将来输出影响力啊。
嚯,这个回答简单直接,但非常有力,让人难以拒绝。
确实,分享经验和表达观点,是塑造个人形象和影响力非常重要的形式。不管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分享力,很多时候就等于影响力。
我是从2016年的9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做线上的分享,累计分享的时长超过1000分钟。从一个小白到熟练工种,有很多心得,今天做一次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
准备工作:像个“专业选手”那样做热身
很多人拿到一个分享机会后,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也可能是唯一一件事,就是:ppt。
我要怎么做一份看起来高大上的ppt,惊艳众人?
但,在我看来,小规模的线上分享,ppt的形式,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分享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是:用户需求分析,分享目的,主办方预期和分享主题。
对这4个方面有明确的认知和足够重视,是一场分享成败的前提。
用户需求分析:非常简单,就算你讲得再好,不是对方想听的,也是瞎耽误功夫。
我曾经受邀去给某个线上课程做分享嘉宾,对方的运营官只给我一句话:
分享你擅长的就行。
这明显是错误的引导,产品经理的职业习惯告诉我:眼里时时刻刻要有用户。
不是说,我觉得好吃,喂你吃,你就会鼓掌。而是,你可能喜欢吃什么,迫切想吃什么,或者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吃,但我根据过往数据推测,给你吃完你肯定满意的。
所以,用户需求分析一定要做,做的方法有很多种:
直接问:问目标人群,他们在这个话题上想听什么方面。
还是直接问:问群的运营者,这个群的人群特征,水平高低等等。
推测:根据对该群体的分析,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们现在的状况,我可能想听什么。
去知乎找需求。类似的话题敲到知乎上,看大家都在问什么,这就是直接需求了。
分享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播影响力。
把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避开你不擅长的东西。
主办方预期:主办方的心理非常简单,向群成员展示,你看,我们多牛,能请到这么棒的嘉宾;向成员展示,你看,我们多牛,给大家带来这么高质量的分享。
所以,作为分享者,你要展现你牛的一面,别谦虚、别掉链子,还要贡献诚意十足的干货,别忽悠。
分享的主题:用户需求和你自己擅长的领域,取一个交集,就是分享的主题。
主题尽量小而聚焦,容易驾驭,接地气,也不容易露怯。
用户需求很多,有些你一知半解的,就干脆忽略别讲。能解决众多需求中的一个,已经相当不错。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准备:分享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困惑,提供价值,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有多牛。
帮用户解决了困惑和问题,影响力的建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必备5要素:一次高质量分享的隐形秘诀
根据我1000分钟分享的实战经验,一场高质量的分享必须包含以下5个要素,但新手小白往往容易忽视。
01:节奏
学员问过我一个问题:怎么保证讲50分钟,又不让听众觉得累呢?
答案是:节奏感。
线上分享比较合理的时间是30-40分钟,太短则显得潦草,太长则很难把握节奏。
要想让听众一直有兴趣,不困不分神,除了分享内容足够好之外,还需要给听众“画地图”。
假如一场分享是分成5个部分,那么,每一部分讲完都需要总结要点;在讲完第二部分的时候,回顾一下,刚刚我们讲了两个部分了,分别是什么;讲完第四部分的时候,要再回顾一下,我们这次一共要讲5个方面,刚刚我们讲了4个方面,分别是什么;最后,全部讲完5个部分,一定也是要做整场的总结和要点重复的。
这样做,就会让读者一直知道,我们进行到整个分享的哪个阶段了,非常清晰,不会迷失。
02:要举例
最初做分享的时候,我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懒得举例。因为太想表达,太想灌输,所以滔滔不绝。
但是,没有例子,一方面没有说服力,一方面也可能让读者听不懂。
表达一个观点,要举一个能佐证它的故事和例子。
教一种方法或解决一个困惑,要举一个反例说明现象,再做一个修改后的版本来佐证方法有效,增加对比。
所以,方法类需要找“代表性的案例”。找案例的过程非常痛苦,如果实在找不到,就自己做一个反例,再做一个正例。哈哈~
03:故事&段子
那些让人觉得无聊犯困的分享,大多是因为没有故事。人们对故事有天然的兴奋感,所以,一场分享中是一定要有故事,甚至是有趣的段子。
这能让听众的注意力保持随时在线。
我曾经在一次分享中,不经意间说了我去三里屯吃孟非的小面,然后觉得很难吃。其实是一个与分享没太大关系的故事,没想到评论区讨论最多的是这个故事,还有人邀请我去吃正宗的重庆小面。
这让我非常意外,故事和段子,就是有这种魔力。至少会让彼此之间的亲近感更多一些,不至于太过一板一眼。
04:干货方法
我在文章的最开始就说了,分享是为了提供价值和解决问题。所以,干货和方法是最重要的,针对这些需求、困惑、问题,有哪些特别有用的方法?方法的具体操作是什么?听完你的方法,能不能立马拿来就用?
虚头巴脑,名目繁多,闲聊天、秀资历的分享太多了,如果你能做一个干货生产机,那一定会是一股清流。
05:金句&记忆点
金句往往就是记忆点和传播点,这些传播点,其实并不是被用户传播出去的,而是作者提前埋好的点。
在还不会造金句的时候,尝试从观点,方法,个人感悟这三个方面,针对你的分享内容,做精炼性总结。
这三方面,每一方面能够浓缩成一句干脆利落的话,就是金句了。
而且,每个金句都要用一页单独的ppt展示出来,从形式上也形成记忆点。
我曾经在一次分享中说了一句有点偏激的话:
第一次写文章就写出10w+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是:做梦
其实只是为了用一句话表达我对于急功近利学习者的提醒,没想到,这句后来被大家记住和传播。
当天我其实讲了很多知识点,但用户可能只记住这一句。
单纯从传播角度看,让用户觉得“哇,竟然是这样”,然后忍不住转发到朋友圈,这就够了。
所以,分享中,金句必须有,哪怕就一句。
细节制胜:做好这几点,才能显得很专业
01:一定要有ppt
ppt不用太花哨,能起到划分结构和提示金句的作用就可以了。
线上的语音环境下,ppt图片能让听众瞬间get到分享的结构,不至于迷茫。
ppt的字号最好大一些,当你在电脑屏幕上觉得略大,到手机屏幕看的时候往往刚刚好。
02:定制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一定要有,而且最好做一页ppt出来,包括姓名,头像,个人标签。
当你有很多标签时,最好根据每次分享的主题和人群特点,做针对性修改。
自我介绍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还没有听分享之前,对你这个人充满期待,对你在这个主题上的专业和有料程度,充满期待。——带着这个目的,做自我介绍,展示过往的成绩。
03:替读者提问
线上分享,虽然是你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嘚啵嘚,但要想象对面有个人在听。
讲述的时候,也要经常有类似这样的问句出来:这时候,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讲到这里,你可能就有点豁然开朗了;有人可能觉得我在吹牛皮吧,其实***。
等等。
照顾到听众的情绪,想象她们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这样会让听众默念:哦,对呀,是啊,然后呢,不然呢。——当听众被你吸引,就不会有“走神”这一说了。
04:不要念稿,也不要纯聊天
很多初学者担心突然忘记,所以会提前写好逐字稿,这是最稳妥的方式。
有了逐字稿,自己要提前练习,录下来回听,感觉一下是否像在“念稿子”。
如果让听众听出“念稿子”的痕迹,那就败了,“不专业”的印象就抹不去了。
自己多录几遍,试着加一些语气词,会好很多。
我几乎不用逐字稿,而是习惯在ppt上标注关键词和故事的梗概,这样能提醒关键节点,又能保证表述流畅。
不要稿子,但也不要变成纯聊天,太侃侃而谈、太东拉西扯、太口语化都不适合。
毕竟,再小的分享,都是一次公开演讲。
克服太散漫的方法是时刻注意自己ppt的结构,以及控制时间。
05:不要有太多“嗯”“额”等语气词
这是我到现在都没有克服的毛病。
因为很少用逐字稿,所以比较容易在停顿的时候出现“嗯”“额”等语气词。在第一次做分享之后,就有很多人给我提出这个毛病了。
我自己想到的方法是,特别留意这些词,当我想说这些词的时候,就强制自己闭嘴,停顿。
还有些其他的语气词或者口头禅,比如“对吧”“所以”“然后”——这种词都可能在你准备不充分,或者没词儿的时候,重复且高频地出现。
多回听下自己的语音,找到自己的那些语气词,下次刻意去留意和练习。
唯有练习,没有捷径。
其实还有很多特别小的细节:
比如,开篇要设置跟用户相关的引导语,一下子引起注意。
比如,最好用耳机通话,音量和效果都是最好的。
比如,按住之后停顿1秒再说话,说完一段之后停顿1-2秒再松开发送。这样能避免语音首位的两三个字被吃掉。
比如,在分享开始前1个小时确认手机电量,电脑电量。
比如,分享过程中电脑静音,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等等。
所有公开的展示,都是一个细致活儿,往往一方面考虑不周到,就会影响全局。
以上就是我个人做过1000分钟分享之后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分享机会,也可以先收藏这一篇,未来一定会用得到,到时候就不至于抓瞎了。
祝你能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多多争取分享机会。
分享力就是影响力!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