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聊天结束,好友再次叮嘱我,深圳又有新冠疫情,人多的地方少去,照顾好自己。
"过完年,还回深圳吗?",他问道。
大抵是无意中向他透露过一些关于"年后想要回家找份工作"的想法。
恰巧临近过年,所以才谈到了这话题。
"...",我沉默了会儿。
那天深圳突然拉响疫情警报。
随即便收到了宝安区政务短信,近期可能经过疫情重点区域,需要在12小时内在社康中心进行核酸采样。
站在社康门口排队,等待检疫人员核验信息。
虽然冷风一直往领口里钻,但在深圳很难见到久违的冬天感。
深圳天暖,大概是这城市除搞钱属性外,对异乡人的最大慰藉了吧。
对面的小龙虾店,贴出了"因小龙虾季节性供应不足,待春暖花开时和大家再见"的告示,不禁联想:
"明年还会回来吗?"
时间在走,没有声音。
截至四月入粤就要满三年了。
换做是三年前,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
但是现在却要考虑很久,换句话说是考虑太多。
在深圳,生活大概就是热气升腾的餐车穿梭在科学园的街道上,但是你可没法停下脚步,悠闲的吃顿早餐。
亦或是从写字楼里昼夜不息内透出的光线里,有你忙碌的身影。
前不久从喜茶研发组离职的同学,离开的时候坦言无法忍受无休止的加班,以及这有夜无生活的日子,所以选择了离开。
数年前从三线城市来深圳的朋友,当初义无反顾的栽进这常住人口一千七百万的水泥森林,如今依旧满腔热血,跨境生意如火如荼。
每个人去留原因各不相同,条件、环境、认知都不相同的我们,即便在同一个年龄段,也会产生不同的赋值。
在某乎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
"18岁的你很好,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18岁"
"28岁的你很好,那不是因为28岁,而是因为你"
很有深意,即使是像深圳这样开放的城市。
公司HR筛选简历时,对30岁以上的应聘者未必会有太多包容,去留或许早就初现端倪。
"过完年,还回深圳吗?"
可能是觉得自己还年轻,尚能饭否,2022年我还是要回的。
"那再过几年呢,还回吗?"
没有办法给未来的我作答,也许那个时候的自己,会放下搁置的梦想,从更贴近现实的维度出发,考虑到家人、生活成本、子女教育、归属感......
借用1998年版《新华字典》的修订本的一个例句,稍微改一下:
无论是已经离开的你们,还是依旧坚持的我们,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