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在做饭,准备做薄饼卷菜,儿子写作业,在做一道二年级的数学附加题,100——800,8个数字,填在两个大圆里,每个大圆5个数字,使两个大圆上5个数的和都是2100,两个大圆重合两个数字。
从儿子开始做这道题,我就听见儿子小嘴嘟囔着,说着,写着,画着,做了至少10分钟,没做出来。期间我瞅了两眼,发现他先固定了中间重合的两个数字。然后试着把其他数字跳到两遍的圆圈里,试了很多次,不成功。他不问我,我也不问,我忙着做饭,他忙着做题。
又忙活了几分钟,儿子跑过来说“妈妈,我做不出来。”于是我走了过来,认真的看了题,把我的理解说了出来,一开始我也是跟着儿子的思路说的,发现毫无头绪,我就引导儿子可以换个思路试试,再看看图形。两个圆重合了两个数字,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先考虑中间数字,先确定两边的三个数,只要两边的三个数的和相等,两边加上中间的相同数据,肯定也是相等的。
儿子听了我说的,开始自己思考如何确定两遍的数字相等。最后做出了上面的图形中的数据。
儿子做出了题,很开心。我觉得应该让他总结经验,总结做题方法,于是我说“儿子,通过这道题,你总结出了点啥”,儿子想了想说“碰到这一类型的题,应该先确定两边的数,而不是先确定中间的数,如果一直解不出来,就需要换个思路考虑考虑。”
刚才我又看了一下这道题,我觉得我们用的方法有点笨拙,因为题干给了8个数字,和是3600,每个圆的和是2100,2100*2-3600=600,是可以先确定中间的数的,只要和是600,就可以了。看来我也限制了儿子的思路,没有引导的很到位。我们用的方法也不是不对,有点绕,而且少了验算。
晚上老公下班回到家,我说让儿子拿着这个题考考爸爸,儿子说“爸爸每次都会说是我做错了”,听出了儿子对我们平时辅导作业时候说的话的不愿意。我说“我们大人也会犯错误的,以后再出现这样的场景,你得提醒我们。”儿子边翻饼,边说“说了也白说,爸爸也不会改。”
通过辅导儿子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孩子有困难,不要上来就帮助,不让他们试试,在你的帮助下解决的问题他也感悟不出解决问题的原理。
2、让孩子多读几遍问题,将重要的信息画出来,寻找做题思路。
3、当孩子解决出来问题后,要引导孩子总结,归类。
4、家长不要自以为是,为孩子做个好榜样,不会的问题肯定有解题思路,只是方法和方向不对,试着换个解题思路。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走不通的,试着换个方向走。
5、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动脑,不怕错,让孩子认识到学习遇到难题是正常的,遇到困难也是有益处的,消除他们遇到难题产生的焦虑感,让他们认识到努力与学习会改变大脑,意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更有可能应对艰巨的挑战,并坚持不懈。
写在最后:
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家长,父母也会犯错误,我们犯了错也要改正,不能因为我们是父母,就去强制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做,我们是要培养超越我们的人,如果按照自己以为的去教育孩子,只会教育出不如我们的人。不要让你认为的思想占据主导,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