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点四十下课,十二点半值班,中间就一顿饭的功夫,衣服都没来得及回去添,就火急火燎地赶到值班室。值班的委员递过两把钥匙,潇潇洒洒的走了。半分钟后,赶路状态下咚咚跳的心脏逐渐平稳下来,放松的靠在椅背上,一个人面对四面白墙,一张红桌,觉得世界寂静地可怕。
百无聊赖的打开老旧的办公电脑,嗡嗡作响的主机差点把我吓翻个跟头。这样的噪音在空气里撒野了一分多钟,素朴的电脑桌面终于从漆黑的屏幕浮上来。点开网路链接,链接失败,再连接,再失败。关上电脑,拿起手机,刷了三五分钟微博,被折腾了一上午的手机电量掉到了触目惊心的百分之十八。
扔掉手机,枕着胳膊闭目养神,两只耳朵却支棱着听起了楼上的脚步声,哒哒,咔咔,有的急,有的缓,有的粗重,有的尖锐,一声一声的撞击着耳膜。越是着心去听,这种撞击越强烈,我甚至能感觉到耳膜的阵痛。
支起手臂,两手托着腮帮子,瞥见肘下压着的空白本子和黑圆珠笔,翻开本子落笔就是“假如你有两个半小时的独处时光”。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很特别的人,做人处事思想性格总是与人有异,现在我非常负责任的把自己的这种心理定义为“不要脸”。我啊,就是普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什么耀眼的天赋,也懒得去做改变命运的努力,饿疯了的时候不见得就有自制力拒绝嗟来之食,看到帅哥也会想要厚着脸皮贴上去。
不仅俗,而且俗的好像还很彻底。
我小时候特别爱看书,A4纸大砖头厚的哈利波特一星期就看完了,大姐藏在箱子里的十几本言情小说我翻了个遍,小学期间已经抛弃简版的红楼开始读原版的,初中语文课上偷看圣经,高中语文课上开始迷恋汉语大字典,连路上别人随意丢弃的纸条对我都有致命的吸引力,常常引的我不嫌弃地捡起来看看有什么机密。
但是写作文仍是我厌烦的,直到高中才从不限题材的周记里找到写字的乐趣,从而一发不可收拾。我的周记应该是全班从比我还懒的语文老师那里得到评语最多的,因为我的周记写的很认真,我甚至会为了更合适的措辞想一整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学庖丁解牛那篇文言文的时候,老师布置本周周记内容是写庖丁解牛的前传。我喜欢这个作业,所以我用了三天来完成它,最终得到一个五加的优还有“想象力丰富,描写细腻”的评语。
我的这股子读书的热情到了大学油尽灯枯,码字的激情也与日俱减。
这跟我的懒有一定的关系。假如老师今天布置个不限日期的任务,那么我的第一想法总是:“嗯,今天啥也不干了,得好好休息,明天有得忙了”,然后这一天我就会雷打不动地躺在床上“烙烧饼”,哪怕老师仅仅是让我抄写一篇不足百字的短讯。
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比以前更能看清人和事。我了解到越多,我愿意对世界吐露的越少。
纸和笔都是情绪的催化剂,一不小心就会让悲伤发酵,唆使人煽情,所以不碰为妙。
写字的间隙偶尔有不明所以的人在值班室紧闭的门前停住脚步,把一张好奇的脸贴在门上的一小块毛玻璃片上往里瞅。
可爱的人呐,这里有什么好探寻的呢,不过就是四堵白墙、一张红桌与一屋子寂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