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初中便认识的好友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以后定居的城市,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或者决定,倒是有一点感慨,家乡对我而言,是越来越远了。
特地查了一下“家乡”定义:自己的家庭祖祖辈辈的居住地;故乡。
小学时,家乡是村里的小卖铺,田里的苹果树,街上的小超市和逢双就会充满商贩吆喝声的集市;
初中时,家乡是每天上学必经的街道,经常会去逛的文具店书店,坐在一起写作业的同学家;
高中时,家乡是每周五下午回去周日下午离开的港湾,是从县上车站到学校的那一段有柳树的路,是二道巷的小香锅,是躺在学校操场洒在身上的阳光;
大学时,家乡是每年寒暑假才回得去的家,是17个小时由南到北的火车旅程,是西安城西客运站的高速,是通往家里的公交;
工作后,家乡是九千公里以外的国,是13个小时航班后的终点站,是父母的拥抱,和离别时偷偷抹掉的眼泪……
从大学在外地求学之后,工作也在外地甚至国外,家乡变成了半年回去一次,一年回去一次的地方。现在还没有想好以后要在哪里发展,如果不是在陕西,那就真的是越走越远了。那片从出生到十八九岁一直在滋养我的黄土地,就在那里等着,远方的游子归家,用她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她的爱: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柿子,鲜美的樱桃,味美多汁的石榴,酸甜可口的猕猴桃……
说到家乡,总是会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就算不在那片土地,就算每年回去呆得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就算身处异国他乡,听到她的名字的时候心头还是会有一种感动,就像是有一条无形的线将我和家乡连接起来。
许巍在《故乡》里写到,“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不管你身处何地,每当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总会想念温暖的家,还有那片滋养了塑造了你的土地。她就像是一位母亲,当你长大,学会去外面飞翔,她就静静地看着你,挂念着你,等待着你,随时准备张开双手拥你入怀,等你想出去的时候,继续默默地关注你。
80后与90后,在中国城镇化的浪潮中,从农村走向了都市,走向了国外,定居在了家乡以外的一片土地。也有性格原因或是年轻的缘故,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认识更多更有趣的人,不想将自己的局限在某个固定的圈子里,或是考虑再三,或是阴差阳错,选择了另外一座城市,从此离开了滋养他的家乡,家乡由此变成了故乡。
前几天又看了一遍《人生》,书中提到一个词“过光景”,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类似的表达,这个词在一个陕西人看来是那么的亲切而又鲜活,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感受不到那种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感觉的。这也是方言的魅力所在吧。继而想到,如果我以后不在陕西定居,以后有了孩子肯定是讲普通话的,他可能都无法体会到一些方言的魅力。内心不禁感到一丝丝的悲。但是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虽然没有领略到这种黄土文化,但是他也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我不曾领略到的另外一种文化。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