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这么一句话:“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来做判断,但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偏见。”什么意思呢,简单点翻译一下,就是总依赖经验这事儿不靠谱。
我举个例子,有个机构做过一个调查,利用计算机,从中国十三亿多的已登记的人口中随机挑选出一些人,猜测他的职业。
假设我们现在抽到一个叫方先生的人,他的朋友是这么描述他的:“方先生很爱钻研,平常经常喜欢捣鼓一些研究,而且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做事常常有一些超越常规的思路,也总能敏锐的洞察到一些问题的所在,更重要的是他做事的时候,总能保持高度的专注性。”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方先生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科学家还是普通公司(500强之外)的普通员工?
可能很多人会猜科学家,因为很显然啊,方先生的特征和典型的科学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你们是否注意到,在中国,科学家跟普通公司的普通员工的比例,可能是1:10000,甚至更夸张。
因为当科学家是有一定门槛的,而当普通公司的普通员工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所以那些有想象力,爱钻研,能专注的人,常常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公司的普通员工。
所以你看,“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我们却直接忽略了背后那些相关的统计数据,而仅仅依赖相似度来做出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总依赖经验不靠谱。
那总依赖经验不靠谱,只依靠记忆呢?我告诉你,其实也不靠谱。
不信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关于“古”这个字的成语,你觉得它出现在第一个字的成语比较多还是出现在第二个字的成语比较多?
刚开始关于古开头的,你可能会很容易想到一些成语,比如古里古怪,古色古香,古今中外,古稀之年,古道热肠,古来今往等等。
但是出现在第二个字的话,你绞尽脑汁,好像很难想出来。好不容易想出来一两个,就很难再想起来其他的了。不信你别往下看,试着想一下。然后你可能就觉得,古出现在第一个字的成语多一些。
但实际上,我们用成语字典查一下就知道,古这个字出现在第二个字的成语其实更多一些。比如博古通今,空古绝今,谈古论今,震古烁今,泥古不化,千古罪人,万古流芳等等。
这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对对对,刚刚怎么就没想起来呢。最主要是因为想起某个字开头的成语要比想起它在第二个第三个位置的成语要容易得多。所以尽管有些字它出现在成语的其它位置的频率更高,但是回答的人还是会觉得出现在第一个字的成语多一些。谁让他容易被想起来。
而这种依赖记忆做出判断的方法,有一个名称,叫做可得性法则。抛开认知局限这个原因,可得性法则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除了经验不靠谱之外,靠想到的这种提取记忆也不怎么靠谱。
那怎么办,难不成不靠记忆也不靠经验思考问题?也不是这样。日常中经验和记忆大多数时候都是靠谱的。
只是你不能总靠记忆和经验去想问题,尤其是在做一些重要的决策时。这种时候你都应该停下来仔细想想,我现在认为的观点,是不是从我的记忆和经验得出来的,它靠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