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题解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第二次入京求仕失败后。当时他已近四十,满怀希望赴长安应试,却因“微瑕”(一说为诗作不合考官心意)落第,在京中盘桓数月后,决定离开长安返回襄阳。临行前,他向好友王维告别,写下这首诗,道尽失意与孤愤,也藏着对知己的不舍。王维时任太乐丞,二人在长安交往密切,这首诗既是别友之作,更是诗人对仕途与人生的一次沉痛复盘。
逐句赏析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开篇以“寂寂”“朝朝”叠词起笔,写尽在长安的失落:每日空寂等待机会,却屡屡空手而归。“竟何待”是自问,藏着不甘;“空自归”是自答,透着绝望。没有激烈的怨怼,只用日复一日的“空”,将求仕的执着与现实的冰冷对比,平淡中见锥心之痛——这“空”里,有对权贵的期盼,更有希望破灭后的茫然。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转写离京的决定与矛盾。“芳草”化用《楚辞》“芳草美人”意象,既指归隐的田园,也象征高洁的志向。想归去寻找心中的“芳草”,却舍不得与王维这样的故人分别。一个“惜”字,道尽友情的珍贵:在失意的寒冬里,知己的暖意是唯一的慰藉,离别便更添一层怅惘。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由个人情转向世情,锋芒渐露。“当路”指当权者,“假”是“借”,问谁肯给寒门士子机会?一句反问,道尽科举制度的不公与官场的势利。而“知音世所稀”则与上句对比:当权者的冷漠与知己的可贵形成强烈反差,既赞王维是难得的知音,也暗讽世风的浇薄,情绪由隐忍转向激愤。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结尾看似认命,实则傲骨暗藏。“只应”二字带着无奈,却也透着决绝:既然世不容我,不如退回故园,独守寂寞。“掩扉”是关上世俗的门,也是守住内心的净。这“寂寞”不是消沉,而是与世俗的决裂——你不肯给我机会,我便不屑与你同流,以归隐的姿态,保持人格的独立。
作品特点与创意
1. 情绪的层层递进:从“空自归”的失落,到“惜与故人违”的不舍,再到“知音世所稀”的愤懑,最后“守寂寞”的决绝,情感由隐而显,如剥洋葱般层层揭开,将求仕失败的复杂心境写得入木三分。
2. 用典的浑然天成:“芳草”“知音”等意象虽有出处,却不见堆砌痕迹,与个人境遇完美融合。“掩故园扉”暗合陶渊明“归去来兮”的意趣,却少了陶的悠然,多了份不甘的孤愤,赋予归隐主题更现实的痛感。
3. 语言的简劲有力:全诗无华丽辞藻,“寂寂”“朝朝”等叠词的运用,让口语化的表达更显沉痛;“谁相假”的反问、“世所稀”的慨叹,于平淡中见力量,正是孟浩然“语淡而味浓”的典型风格。
名家评价与地位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孟公一生心事,数语尽之。”此诗以“真”取胜,将科举失意的愤懑、知己离别的不舍、归隐守志的决绝熔于一炉,突破了初唐送别诗的应酬套路,让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产生共鸣。
作为孟浩然与王维交往的见证,它不仅是友情的记录,更折射出盛唐寒门士子的生存困境。其“以浅语写深痛”的笔法,影响了后世白居易、元稹的写实诗歌;而“守寂寞”的孤高,也成为中国文人在失意时坚守人格的精神符号,在古典诗歌的送别题材中,堪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