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虽然已经是很古老的经典了,但却是在做人处事上面,非常实用的「标准化」的工具。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规劝别人是常有的事,但是要做到和颜悦色,确实需要去学习与努力!
这是很久以前所写的文章,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提醒自己、惕厉自己!
亲有过,谏使更!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当父母有过错时,要规劝他们,使他们改正过来。
《不耐烦会有反效果》
在规劝时脸色要好看些,声音要柔和礼貌一点。不要板个脸,跟骂儿子一样,那就不对了,我们常听到的像是「你怎么那么固执,讲不听耶」、「跟你讲过几遍了」、「拜托喔,你不要找我麻烦好不好」等等不礼貌的用语,此时就算他们知道错了,脸上也挂不住、心理也难受啊!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好用。不只适用于父母亲,包括老板、同事、客户、朋友...等等皆可用。
《规劝也要讲究方法》
有过就要劝,但规劝也要讲究方法,不可盲目为之,否则伤己伤人。人有错时,自尊与自我价值会下降,此时如果用疾言厉色的方式规劝,很容易引起其因自我价值下降所引起的强烈自我保护心态,轻则破坏彼此关系、拉远距离,严重则恶言相向、拳脚对待。
怡吾色,柔吾声!
如何分辨规劝、建议与批评、责备之间的区别呢?
《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怡吾色,柔吾声」是规劝、建议,「疾其言,厉其色」则是批评、责备,没有人会喜欢被批评、责备的,要特别小心,否则一番美意,变成彼此相互的伤害,那就可惜了。
我们产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常有客户不照规定来,导致产生一些问题,再来怪罪产品或美容师,有时实在让人气不过,劈头就是一顿的指责。
《耐住性子,才能解决问题》
这时她出现状况已经是一肚子气了,你再直口粗言指责她的不是,那不是火上加油吗?此时就是要「怡吾色,柔吾声」的安抚她的情绪,清楚耐心的为她做解释,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时机很重要》
如果当下父母不接受劝告,就不要硬逼着他们一定要接受,等到大家那种不愉快的气氛消失了,心情恢复平静时,再行规劝。
《事缓则圆》
这样才不会因为双方都在气头上,导致一时意气用事,讲出了一些伤害彼此情感的气话来,甚至导致肢体的冲突。同时因为有了一段沉淀的时间,大家都冷静下来了,事情也比较容易看清楚,能够清楚的明辨其中的因果得失。
《过分强求,伤人伤己》
对于同事或客户也是一样,如果规劝不了,就不要强求,否则一些不得体的恶言恶行就会出现了。轻则摆臭脸、冷言冷语尖酸刻薄,重则出口伤人不一而足。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最好是让大家稍为平静一下,等心情好些时再来谈,效果会更好些。这就是技巧上所谓的「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时间上所谓的「快就是慢,慢反而快。」
杨秀珍劝母劝妹
对于规劝,要讲究时机及技巧,但也不可因为怕伤感情、担心对方不高兴而对于对的事情轻言放弃,纵使被骂被打也要坚持到底。下面这一则「杨秀贞劝母救妹」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时,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
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妺妹,向母视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着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
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于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