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老家位于河南南部的小乡村,属于贫困县系列。儿时的过年的印象,只有大年三十的时候,吃晚饭前才会放一挂鞭炮,一直到正月十五才会再放一次。因为家乡整体都比较贫困,鞭炮的尺寸规模也是较小,那是鞭炮的尺寸目测直径也就是30-40CM,价格也就是20-40元.
吃完晚饭后,我和小伙伴本都会跑到乡上去,目的就是为了看烟花。因为乡上的有钱人家确实比村要多一些。村子里面很少人舍得放烟花。谁家年三十晚上如果放了一箱烟花,准会成为第二天大家互相串门的谈资。
正式因为这样,谁家挣了钱,那是一定要放上一箱烟花的。
02
渐渐地,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乡的鞭炮尺寸则越来越大,鞭炮的尺寸动则直径超过1米,价钱动则超过100元,甚至200元。饭前放鞭炮,饭后放烟花,则成了乡上,包括农村的标配。似乎自家不放一些烟花,都比别人矮一头似的。
小的时候看人家放烟花,时间很短暂,烟花的种类非常单一,但是却感觉非常的漂亮。
而现在的烟花花样比儿时多了很多种,烟花的时长也更长,但是现在却感觉不到美丽。只感觉到大家在互相的攀比。这种攀比在2017年春节(去年)则夸张到了极点。
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新农村的规划,农村的人口大多都搬到了乡上来了,乡也规划成了镇,人口规模暴增。2017年的时候,我也在家乡过年。
记得那时刚吃过中饭没多久,大概下午1-2点钟,就有人开始放烟花。我那个时候还在纳闷,大白天的放烟花又有啥意思,大白天烟花又看不到?我就问了旁边的邻居。
旁边的人告诉我,这个点放烟花的,基本就是坟地里烧纸,敬先人(祖先)过年的,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我的老家年夜饭前,有去坟地里烧纸放鞭炮的习俗,而现在这种烧纸,放鞭炮的习俗则变成了直接放烟花。
我是家里的长子,自然年夜饭前去坟地烧纸,敬祖先的事就由我来做,而这种事情我自然也是做了很多年。来到坟地,老规矩,墓碑前放桌上肉,水果,酒,然后就开始烧纸钱,嘴里喊道敬酒,敬祖先的话,走的时候磕上三个头,放上一挂鞭,结束。
老家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而去年我亲眼见到有些人去坟地直接就是抱上几箱烟花燃放,根本就不烧纸钱,也没有给祖先敬上任何食物,压根就不磕头,几个人有说有笑的在坟头上放着烟花,看到这一幕,我确实无语。
虽然说给逝去的人烧纸,做的工作再仔细,也不能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意义,先人也不可能保佑我们什么。但是有着一颗敬畏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04
年夜饭以后,本来欣赏放烟花成了一件美事,而现在则似乎成了一种比赛。比谁家放的多,谁家放的时间长,谁家的烟花花样新奇。
前几年的时候烟花都是在自家门前放,而在2017年则直接夸张到了把烟花搬到了马路中间燃放,燃放烟花的时间甚至延伸到了深夜,整夜都不得安宁。
而2017年春节,老家有两期火灾的发生,都是因为放烟花爆竹引起的。一起是把别人的车子烧着了,还有一起是有一家门市部仓库被烧着,损失数万元。
可能是发生这样事故越来越多的原因,2018年春节,我的家乡有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令,整个县城(包括农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为了政令能够执行下去,直接禁止所有门市部销售烟花爆竹,发现一起直接没收,并重罚。
因为有了这样的政令,大家都只能买到一些小尺寸的鞭炮,大尺寸的鞭炮、还有烟花有钱也买不到,今年的春节显得格外安静。
随着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且小轿车越来越多,这样的政令我个人觉得来的非常非常的及时。虽然有很多人抱怨,说没有年味了,过年不热闹了,等等。
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了安全,又从何谈起年味。
05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好事,但是自身素质也要响相应的提升。有了钱就互相无底线的攀比,真的是成了只剩下钱的“穷人”。 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这里,在这里祝愿大家春节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