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雨后的气温微热,夜里也睡不好。抿一口咖啡,大脑沉浊的气息被冲散,一天的工作在清醒中开始。
墙角的蔷薇花开了又谢,还未来的及细看一眼这清雅的暮春之色,转眼又快到盛夏了。时光如梭,真正感受到这几个字,便是如当下这般时光。
“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握不住指尖的沙,无法换回的也只是记忆。
日子在匆忙和平淡中日渐溜走,不着一丝痕迹。其实并未忙碌到转不开身,充斥脑海的一桩桩事件,也未可不能短暂地抛弃脑后,放空身心。放不下的尘事,逃不出的生活,也只是豁达不及罢了。围城中如困兽,或许,只因你我皆是普通人。
最近老是听朋友说,生活很无聊,过的太没劲。在这平淡如水的日子,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怅然若失,忧郁地感叹,却似乎又是无能为力。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激情和快乐呢?
抬头看看天空,依然是清澈湛蓝,最爱的初夏,明媚而清朗。隐隐花香藏在微凉的风里,有一种舒朗的好美在这样的季节里缓缓地蔓延,流淌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还未灼热的阳光透过树丛零星地洒满草地。白色的帆布鞋一深一浅地趟过,跳跃着青春的气息。
不似春日的玉兰秋日的桂菊,五月的花香淡而舒缓,有一种稚嫩的清新。望着满目青翠,如此也趟不过心房的阴霾。
该如何定义青春?三十岁,果真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了,回首过去的那些日子,有种不舍埋葬的庄严感。
黯然、心慌、焦灼、不安全感。再也无十年前那份对生命无所顾忌的狂热和憧憬,也再无年少时一切不着实际的幻想。不再对不着边际的事物感兴趣,也不再放任自己散漫无边的文艺。一切只因为老了吗?
孤独本是个体命定的结局,我们只能既定的宿命里寻找关系联络下让精神有所依托的人和事。尼采曾说“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几乎可以承受一切苦难。”苦难算不得什么,精神的贫瘠和空虚当真才是最难熬的。知道为什么活着,认识真正的自己。自我的觉醒让人始终有一种想要向上挣脱的力量,悲哀的却也怎样也摆脱不了的围城中被掩埋灵魂的宿命。
成长正是以这样的觉醒和痛苦为代价的,等价交换的是更高一种层面上的意识支撑。我想当真可能不是老了的原因,而是在人生阶段的过渡中所必然经历的成长和意识觉醒。你不再被简单的事物所吸引,不再那样容易获得单纯的快乐和欢愉。当年少时能轻而易举吸引你的事物赤裸地摆在眼前时,你却能一眼穿透表面的虚妄看到其本质的属性。你不再会因为周遭的事情而开心或忧虑,不再过度地悲伤和欢喜。一切都不只是眼前所看到的那样,你惊讶于自己头脑的进化,却在愈渐失去自由洒脱的天性。
简单的事物不再能够轻易地影响你的情绪,你需要更加强大的精神层面的依托。自我意识在逐渐加深又似乎在逐渐远离,一叶障目不可在混沌中挣扎逃离。拼命地找回自我又拼命地质问活着的意义。
这样的过程亦或是一种炼狱。在青春的路上拼命地追逐奔跑,不想回过头来确是一片虚无的空旷。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唯有触到过云端才能可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这份脚踏实地的意义。
必须理性而清醒地活着,似乎成了强迫症,放佛唯有这样,才能做出每一个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才能成就自己未来的人生,获得一种理所当然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个体价值的被认可。而个体价值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可社会关系又来自于多方和复杂的因素。因此,当人生成长到一定阶段,幸福和快乐获取的途径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以前物质和表象的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和价值层面。当一个人精神始终贫瘠,价值不被认可和接受,那是再多的物质也无法满足的。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却越难快乐的人又岂在少数。是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吗?不是,是我们想要的越来越难以满足,并且是他人和他物更加无法满足的,回归自我的修心,或许才能真正地救赎。任何学科的研究终极都是哲学问题,看来人生也如此,也许,唯有能解释为什么活着的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