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我没有频繁的跳槽,肯定就不像现在这样还是一个新人的身份。”
“如果当初我不是一下班就打游戏,而是精深自己的专业,那现在一定能混成行业里的专家。”
“如果当初我警惕性高一些,就不会被骗。”
“如果当初不那么冲动,现在就不会承担如此的后果。”
......
这些话是很多人在面对后悔时的心声。
虽然我们也知道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我们总是把责任推卸给曾经的自己,而更悲哀的事情是,我们一边责怪当初的自己,一边在此时此刻重蹈当初的覆辙,而没有意识到,尽管我们订立了目标,怀揣着梦想,头脑却并不清醒,沉陷在“悔不该当初”里;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如今的思维模式同当初的一样,没有更新,没有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做到了总结,却止步于此,不再向前一步,不去把经验放到今天的思考和行动中,主导3年或5年后的结果。比如都知道: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们是否把我们知晓和总结的道理运用在我们此后的每一次选择和每一次决定里呢?
我们似乎在时间的长河里失去了主导未来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当下的作用在于,影响未来。但也总是不知道怎么做,或总是被当前的情绪、惰性、和盲目遮住了前瞻的目光。因为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更多的心理智慧,限制了眼下的行为方式。
只要我们把“如果当初不那么做”的心智转换成“假如现在不这样做”,或者“假如现在我如何做了,今后结果会怎么样”,那么是不是达到目标的路线就更清晰了。
常常以这样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即将开始的行动,那么我们一定能达到让我们满意的结果。“后悔”的几率会减少很多。
当我们从现在开始就习惯性地去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会发现平日生活中一些不易引起注意的想法产生了变化:
“假如我现在把时间和要做的事情分类,就不会让时间在琐碎又无意义的地方流失得太快”。”
“假如我现在立刻行动,就不会导致过了大半天却完不成重要的工作。
“假如我接下来说的话,做的事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就不会无意之间伤害了对方。”
“假如我此时不与对方有更多的争执,接下来我就有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会导致任何有伤害的后果。”
“假如我此时多注意到一些安全隐患,等会儿就不会发生任何不可挽救的事情。”
把将来当做现在去感受和考虑,便能够想象得到,收获成功和失败时的情绪,会更多的为将来思考出更多的做事方案,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对结果没有意义的徒劳行为,甚至会发现,你不需要多余的激励,就能克服拖延症!
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是一种结果导向行动的思考方式。我们通常情况下,想的是:我要达成某个目标,我要怎么做。而反向思维是:我现在达成了我的目标,肯定是我做到了哪些有效率的事情;我现在没有达成我的目标,一定是忽略了哪些细节。这样去想,我们的思维会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