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新朋友、老朋友、好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直到开课之前,我都一直在想,怎么能将中医理论和咱们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大家在这一个月里,能把学到的,都用到生活里。
因为我们学中医,可能是爱好,也可能觉得生活需要,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支持我,但我想,毕竟咱们来学习的,都不是为了搞科研,也不是为了给人看病,仅仅是因为对我的信任,学习一点中医知识。
所以,我们得把学到的,用到生活里。
这一个月,把庞大的中医系统讲明白,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大学学了五年,都还迷迷糊糊,不敢下药,知道研究生,跟国医大师出诊,又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再加上将近10年的临床,才有你们现在认识的我。
但我们这一个,我想把《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理论,无论是生理的,还是病理的,相结合,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医疗保健相关的时候,能有理可依,这样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当然,我还会把一些四季养生,尤其是春夏养生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还有一些常见的小中药,或者食物,什么情况吃,怎么吃,什么时候不能吃,也以合适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这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正式进入第一节课,因为有的小伙伴儿,是十天前,就付费进群了,可能心里都有些痒痒的了,尤其是疫情下,更希望自己和家人都健康。
咱们闲言少叙,现在就正式开始了。
看过课表的,都知道,我们今天理解阴阳
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是基础,比如,一个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说,你是气阴两虚,气虚,我们好理解,就是气少了,那么阴虚呢?什么是阴?阴虚什么样?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理解了。
所以,我们今天来讲阴阳!
可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说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意思是: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阴阳是怎样定义的?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什么呢?
那就是——日光向背
也就是,朝向日光就是阳,背向日光就是阴。
这个很好理解,每棵树,都有阴阳,朝向阳光那侧,比较茂盛,为阳;
背箱阳光那侧,比较稀疏,为阴。
我们的房子呢?我们常说,有阳光照射进来多的,朝南的,为阳面;反之,为阴面。
这就是最初的阴阳。
这点大家是不是很好理解阴和阳啦?
那“阴阳”的定义呢?中医学里,这样定义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我们刚才说,最初的阴阳,就是朝向着日光是阳,背向着日光是阴,这时候并没有具备后来我们所学习的哲学上的涵义。
但我们的古人是非常善于观察的,他们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含义,也得到了引申。
比如,朝向日光处,多温暖、明亮,那么,温暖的、明亮的,也为阳;
比如,北向日光处,多寒冷、晦暗,那么,寒冷的、晦暗的,也为阴。
就这样不断地引申,就几乎把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划分为阴和阳,两方面。
这时的阴阳,就不再指具体的日光向背了,而变成了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相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可以说,万事万物分阴阳。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阴阳呢?因为阴阳是后面左右的基础。
五行中也分阴阳,药性也有阴阳,所以,咱们把基础的地方打牢。
直到我们众所周知的《周易》,有兴趣的可能已经看过这本经典古籍了,里面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些,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直到《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和阳,不仅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同时,还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我们来举个例子,拿人来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这是对立的。
但是我们单拿任何一个人来说,头在上,为阳;脚在下,为阴。
那么,我来考考大家,腹部和背部,哪儿里属阳,哪里属阴呢?
大家可以根据阴阳的朴素定义来思考一下。
是不是都感觉,一朝回到公元前了?
我上大一的时候,根本理解不透,上课,一半靠听老师讲,一半靠想像,算是理解的差不多。
所以,人还真得有生活,因为我小时候在郊区生活,周围有很多人种地,即使没有土地,大家也都有园子,所以,我即使自己不会种地,但也看过别人插秧、种田。
所以,我们古人怎么给人的腹部和背部分阴阳的?
就是根据太阳向背!
那我们肯定会问,那人怎么站着都可以,怎么分日光的向背呢?
答案是,我们古人是根据劳动人民工作时候,分的阴阳。
大家自己或者给孩子都读过《悯农》,这首唐诗,配图都会配一个头戴斗笠的农民,他就是我们分阴阳的模板。
农民在劳动是,是弯着腰的,所以后背朝着日光,为阳;腹部背着日光,为阴。
由此可以推出,我们整个人体而言,后为阳,前为阴。
大家有时候会拔罐或者针灸按摩,前面走行的,基本都是阴经;后面走行的,基本都是阳经。当然,个别也会有点例外。
上面两张图,概括了事物的阴阳属性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比如,我们常吃的一些清热泻火的药,就属于阴;温补的药,就属于阳。
也比如人的性格,外向的,属于阳;内向的,属于阴,但这些都是相对的。
但像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这个阴阳是不会改变的。
水无论多热,对火来说,仍属阴;火无论多弱,对水来说,都属阳。
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点,我们现在来说一说:
[if !supportLists]三、[endif]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这里是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这个在人生病时候,就很容易发生。
比如,大家都不难发现,市面上的感冒类中成药,大多都是清热解毒药,所谓发散风寒药,卖的不多,也是近几年,才有一些疏散风寒的药。
既然,我们平时经常着凉感冒,或者受风而感冒,为什么没有发散风寒的药买呢?
那是因为疾病,经常会在短时间内入里化热,从表寒证变成了里热证,属性就从阴,转为了阳。
这点,在儿童上更为常见,因为小儿是纯阳之体,风寒感冒,化成热证,是很快的,相信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有所体会。
那么,无论大人,还是儿童,感冒着凉了,没有药怎么办?
办法还是有的,咱们不说用中药治疗,单说食疗,也会解决我们外感风寒的问题。
就比如姜枣水,这个大家不陌生,好像经常给大人、孩子熬,效果真的不错。
还比如,葱白粥,葱白就是大葱白色的部分,切成丝,熬在粥里,也能很好的发散风寒。
我们都知道,汗发出来,热也就退了。
[if !supportLists]四、[endif]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我们刚才说,一个人体,也分阴阳,比如我们刚才说,就人体而言,头为阳、脚为阴,背为阳、腹为阴。
那么,单论头面而言,颜面就位阳中之阴,而后脑勺就位阳中之阳。
五脏和六腑而言,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但五脏根据位置不同,也可再细分阴阳。
这点我们之后都会细说的。
所以说,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那么一天来说呢?
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上午就是阳中之阳,下午是阳中之阴。
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后半夜是阴中之阳。
因为后半夜从黑夜走向光明,所以是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句话,阐释了事物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
[if !supportLists]五、[endif]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解释,我跟大家分别说一下:
1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这点不难理解。
阴和阳,本就是对立的概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指的是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到夏至,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阴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而我们的人体呢,在正常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
比如,人体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我们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否则,阳气多了,有的比如高血压的人,我们经常会听到“肝阳上亢”这个词儿,就是阳气过多,阴气不能抑制。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人体“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意思就是,如果阴阳不相协调,阳气过于强盛而不致密,阴精就要衰竭;只有阴气和平,阳气坚固致密,人的精神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如果阴与阳相互分离而不能相交,那么精气就会枯竭,生命也就停止了。
2 阴阳互根互用
这个互根互用,是大家不熟悉的意思,我来解释一下。
阴阳的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也就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阴阳是对立存在的,没有阴作为对照,也就没有阳的存在。
大家不妨想一想,我们说任何一个阴阳的时候,其实都是有对照的。
忌食有时候我们不提,也是因为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对照的东西作为参考。
就比如阴面还是阳面,参考就是日照。
再比如,寒和热,没有寒,就没有热,对吧?这都是相对的。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中医学中,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叫做“互根”。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闻·阴阳应象大论》中这样描述阴阳的这种互用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意思是,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为用,阴气静而居内,为阳气所镇守;阳气动而居外,为阴气所役使。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比如,春季和夏季,阳气逐渐变望,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
秋季和冬季呢,阳气渐衰,阴气随着就潜藏起来了,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语音解释)
那么,人体呢?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精和气儿而言,精性质是静藏的,属阴,气是运动的,属阳。
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的运动促使精的产生;气还能统摄精,是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这里面的精,我们之后会讲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为血液或者其他对人体有用的业态物质。
我精与气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我们刚才说了自然界,也说了人体。
那么自然界和人体的关系呢?
我们人体和自然界也是相统一的,具体怎么说呢?
白天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旺盛,兴奋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夜晚充足的睡眠为前提;
夜晚人体阳气衰少而阴气渐盛,抑制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白天的充分兴奋为条件。
这说的都是健康的情况下,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
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阴和阳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甚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如果人体的阴阳出现任何的失常,都会出现“阳损及阴”或者“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严重了,就会有不适症状的发生。
3 阴阳交感与互藏
咱们还是先解释一下定义:
(1)阴阳交感,是指二气再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万物。
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
那么人类呢?
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诞生,人类得以诞生,人类得以繁衍。
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互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自然界。
可见,阴阳交感是谁给你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1)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咩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阶段,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相遇而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
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者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气以为和”中的“冲气”就是运功着的和谐之气,“冲气以为和”的意思是说,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会发生交感作用,而产生万物。
(2)阴阳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之道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悟。
比如,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万物由天地阴阳交感合和而生,故皆寓涵阴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二气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我们可以想像脑中的太极图,是不是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呢?
4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1)[endif]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
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
阴与阳之间还可出现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比如阳长阴消:
一年四季而言,从冬到春再到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再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人体呢,从午夜到正午,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这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那反过来,就是阴长阳消:
四季而言,从夏到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人体在一天当中,从中午12点到傍晚,再到午夜,阴气渐生,阳气渐衰,这也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阴和阳之间的互为消长,是不断进行着的,是绝对存在的;
而阴和阳之间的平衡,则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平衡。、
[if !supportLists](2)[endif]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皆消皆长,皆,我们都知道,就是“都”的意思,字面的意思是,阴阳一起长,一起消。
怎么回事儿呢?我们来说一说。
在阴阳互根互用的过程中,
阴和阳之间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面也增长——这就是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
或者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也消减——这就是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这就是阴阳的皆消皆长。
单论我们人体而言,我们整个生命过程中,上半生,“我的前半生”嘿嘿,就是阴气随阳气的增长而增长——阴随阳长;
我们的下半生,阳气随着阴气的减少而减少——阳随阴消。
大家现在这个年龄,是不是对于这个阴阳渐消的消息,弄得有些心塞呀?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里就说啦,“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起居衰矣。”
这都是自然规律,我们正视这个问题就好了。
我们再来说说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呢?
比如饿的时候,就会体力不足,这时候,阴精不能化生阳气,所以,阳也随着阴消。
所以减肥时候也不要饿着自己,控制饮食热量就好了。
而我们补充了水谷精微,就是食物嘛,就是补充了阴精,我们人体就会生产出阳气,也就有劲儿了,这就属于阳随着阴长。
我们都知道,偶尔饿一顿是没有问题的,不会对整体的阴阳状态有大的影响。
但如果阴阳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自然界会发生异常的气候变化,人体也会表现出异常的症状。
比如我们常说的阴虚阳亢啊,精气两虚啊,气血两虚啊,都是阴阳消长失衡。
5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也就是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属阴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最简单的,就是我们一年四季,从夏到冬,又从冬到夏,其实就是从阳到阴,又从阴到阳。
我们人体呢,就说到大家的痛点了。
因为大家经常发问:我家孩子我觉得是着凉了,怎么医生给开清热解毒的药呢?
原因就在这里!
就是因为属阴的寒证,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反过来,属阳的热证,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
比如一个咳嗽的人,她是肺热证,这个我们都好理解,尤其是有些“某花”牌止咳药,经常会做广告,小儿肺热咳喘怎么办,那个广告,让我们对肺热,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会出现高热、咳喘、面红、口渴等症状。
这肯定是阳证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邪热极盛,不仅会导致发热咳喘,还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正气不能抗胜肺热之邪,
可能会有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冷汗、精神萎靡等症状,这种情况不多见,但临床上也会有。
所以我们说人通过出汗退热,但也不要过汗,否则容易过汗伤了心神,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汗为心之液”。
如果患者出现了这种症状,就不是发热的阳证了,而变成了虚寒证,也就是阴证了。
所以,既然我们开始中医之路的学习了,以后在给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用药时候,就要注意了,一定不要用药过度。
比如发烧,家长就焦急的不行,恨不得把所有要都关进孩子肚子里,这样不见得能治好病,还可能伤了人的根本。
反复静点就更要不得了。
我们这个第5点的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量变达到质变”。
《黄帝内经》中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等论述,
这里面的“重”、“极”、“甚”就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了一个“极”的程度,就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就是,一定阴阳的消长,一定要准话到头,才可以发生本质的改变。
举例子:书40页
6 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也就是说,我们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可以维持生理上的自我协调。
生病情况呢,其实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阴阳在病理状态下,也能够恢复平衡的能力。
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即使生病了,也能慢慢恢复正常状态,当然,这里的阴阳范围,要大于免疫系统的。
但说免疫系统,方便大家的理解。
阴阳自和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疾病向愈以及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
(2)阴阳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也就是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平衡,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曰平人。”
意思是:平衡的阴阳之气,充实了人的形体,人体三部九侯的脉象表现一致,这样才能成为健康正常的人。
以上我们所说的,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变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疼规律,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里是刚刚开始,所以讲得有些慢,大家可以先消化消化,把阴阳的关系弄明白,然后我周日会给大家加点料。
讲一下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