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中的冬至,我们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饺子”,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当然除了饺子外,在我的老家曲阜还有在这一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在冬至前的几天里,身边的好多人都在计划着要在冬至这天包一顿饺子,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随着热腾腾的饺子下肚,一股股的暖流瞬时温暖了冬日里的胃。
近日全国各地的雾霾严重,作为海滨城市的烟台也没能驱散醇厚的雾霾,今天冬至里的烟台下雨了,早上出门的时候没有带伞,感觉空气中湿漉漉的,等到了单位的时候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这场雨像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清扫空气中的霾,不大的雨滴慢慢地织成一条条的线,时而紧密时而疏松地挂在空中,直到现在还在冲刷着空气。下雨天气也没能阻挡人们对饺子的那份热爱,亲自下厨或是到饺子馆,总是要吃上饺子才算真正地过了这个“冬节”。
我的父亲是个素食主义者,一般肉类、鱼类他是不吃的,母亲包饺子的时候总是会做两份饺子馅,一份素的是给父亲的,一份肉馅的是给我们吃的,煮饺子的时候也是分开下锅,先煮素馅的饺子,每次我都会从父亲的碗里抢他的素馅饺子吃,等到我吃得差不多饱了,肉馅的饺子也出锅了,我吃几个肉馅的饺子就吃撑了,因此母亲一直觉得我喜欢吃素馅的饺子。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也经常包饺子给我们吃,有时候会叫我们到她的家里一块包饺子、吃饺子,研究生期间每年的冬至都能吃上老师包的饺子,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的一种幸福。
今天下班回来和胖子先生也包了饺子,吃饺子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的习俗是如何来的,有两个版本,一是缘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二是缘自“药王”孙思邈冬至舍药,张仲景处于东汉时期,著有《伤寒论》,孙思邈处于隋唐时期,著有《千金要方》,从时代背景与其作品来看,更倾向于缘自“医圣”张仲景,河南南阳稂东人,曾任长沙太守,他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决定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牢记“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学着“娇耳”的样子,在每年冬至之日包成食物而食之,俗称“吃冻耳朵”,后又称这种“娇耳”为“饺子”或“扁食”。现在,许多地区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冬至阳气起,阴气盛、阳气初升,建议大家吃羊肉大葱馅儿饺子,有扶阳温通的补益作用,羊肉阴阳都补而偏补阳,葱白通阳开窍醒神,吃过后暖胃强心。今天吃了饺子的人,不怕冻耳朵了,吃了羊肉饺子的人,胃里肯定暖暖的。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今天的饺子吃的胃里暖暖的,冬至阳生春又来,等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