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比较深的知识点,不确定我能不能表述清楚,我尽量,如果你有看不懂的那一定是我没有文字表达能力还不够,你可以随时问我,好,我们开始: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还无法区分“我”和“非我”的,我们视外界和“我”是一体的,我们在认知上认为可以控制一切,心理学将这种状态称为“全能型自恋”,佛学也将它成为“真我”或者“无我”状态。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慢慢有了“我”的认识,随即也产生了分别心和评判心。这两个都是“我”这颗小种子长出来的两个小树枝,这两个树枝将在后面支撑着“我”的一切,包括三观、喜恶、思维、身份认同等等
好,这是一个点,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如果看得懂那我们继续,如果看不懂跟我留言问我
当我们有了“我”的认知以后,我们的这种全能型自恋这个属性状态也需要逐渐引导的,这个就是引导者的重要性,一般这个引导者角色都是出现在原生家庭,当然也有长辈或者老师,如果引导正确,我们的这种自恋状态就可以健康的弱化掉。
什么叫“健康的弱化掉”呢?就是“情绪被接纳”、“感受被允许”,“想法被理解”大白话就是“被看见”
这是一个由他人逐渐转变为自我的一个能量满足过程,即“被他人看见”转变为“自我看见”
而如果这个“弱化”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也就是在“被他人看见”的那一步就断层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恋状态将会保留下来并且会持续影响到我们整个人生,而我们自己对此毫无察觉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还有另外一条路,就是后天自我学习,自己变成自己的引导者,一次次的去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这是一个漫长而且阻力更大而且有可能需要花费一生去疗愈的过程,肯定是没有第一种成长轻松,不过它在我看来依然是值得的)
这种自恋状态对我们影响最简单外显的例子就是在恋爱上卑微讨好,或者在人际关系里面经常容易发脾气情绪起伏很大,再或者经常容易自我否定打压,这些的本质就是“自恋”状态,这种“自恋”就是“以为自己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或者情绪来达到控制对方”。进一步就是“以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受”。
想控制就一定有无法控制的时候,于是我们迷恋高情商,迷恋各种话术,逃避“痛苦”、“难过”的情绪感受,而这个就会间接性的影响到自我认知的稳定性,因为它的根基是“外界”而非“自我”,记住,“情绪”、“感受”依然是“外界”层面,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互动时所产生的反馈,也是“非我”
这是一个很大的坎,我接触过很多人,包括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真的非常可惜的,这一层真的是有的人一辈子都断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