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有句话人尽皆知:“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只有借来的书才会认真去读。然而我却不喜欢借书,不论是我借别人的书还是别人借我的书,都是如此。现在已经不是古时“家贫难致”的时代了,只要自己愿意,一般都能买得起书。
我喜欢读书,却不喜欢借别人的书来读。我认为好书应当一读再读、细细品味,而不是泛泛读一下即束之高阁。因为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篇章,怎样谋篇布局、怎样用语修辞、怎样引经据典,无不浸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读书之人应该用心品读、琢磨推敲,方能从中受益。如果手中拿着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心中惴惴不安,不能一读再读,又怎能了然于心?此其一也。
其二,凡是内心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必然有许许多多思想与见解,书中的情节、语句,有的令人喜出望外,有的令人黯然沉思,有的叫人怒不可遏,有的叫人豁然开朗,有的又叫人潸然泪下……种种心绪情思,如鲠在喉,叫人不吐不快,情不自禁想要拿笔在字里行间倾泻一番。除此之外,读书免不了还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这本是“读家常事”,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查阅字典和资料。然而我们都是肉体凡胎,既没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异秉,又没有电脑那样的储存功能,查过之后若不落笔记录,常会忘到九霄云外。这时候,如果手中拿着的是自己的书,自然不必顾及许多,或圈或点,或批或注,或写或划,而且圈、点、批、注、写、划可长可短,可多可少,能率性而为。可是如果书是借来的,且不说“必虑人逼取”,单是圈、点、批、注、写、划这一项,你好意思在书中由着性子来吗?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但却不喜欢借书给别人。看到这句话,你一定会说我小气,然而这却是我的心里话。既是花钱买来的,那买书之前必定是仔细甄别比对、慎之又慎,买的书一般符合两点:一是这书值得一读再读,有保存价值。一本书,如果只读一两遍便索然无味,没有再读的愿望,那断然算不得是好书。真正的好书像一块美玉,似乎有一种魔力,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出来看看读读,真的是百读不厌。二是要正版。也许是语文老师的“臭毛病”吧,我最不愿看见书中出现错别字。粗制滥造的书,我不能容忍。不求装帧精美,只求准确无误。
这是我买书的两条基本原则,也是我不喜欢借书给别人的原因。
有的人借书时候满腔热忱,叫你不忍拒绝,一旦书拿到手里,便束之高阁,几个月不见踪影。纵有心催问,常常碍于情面而无法张口。也许有人会说:“一本书不就值十几二十几块钱嘛!”
然而我却要说:我愿意白白给你几十块钱,却不愿意把心爱的书借给你。个中缘由,我想也许只有爱书之人才能理解吧!
闲话不闲,唯愿君心似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