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致敬-梵高(3)-巴黎

1886年,梵高离开荷兰前往巴黎,并与高更、毕沙罗等众多印象派画家成为朋友。同时他的画风也深受印象派画法的影响,色调一改之前的晦涩压抑而变得明亮,笔触也由质朴的平涂转向点描画法。在风景类画作的主题选择上,他从农业经济转向了关注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气息,并以市区及郊野风光为主,表现了小市民新兴的生活方式。


画作一:有采石场的蒙马特尔山丘

Hill of Montmartre with Quarry  尺寸:56.0 x 62.5 cm 1886年秋天于巴黎

工业革命让城市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与自然的冲突。这张采石场中,原本绿色的山丘低下堆满的大大小小石块、以及山顶的风力作坊与厂房成为构画的主题。

在构图上,天与地基本平分,但山丘的曲线让分割线非常柔和。石块与栅栏再与长长的卷云形成之字形的引导,把视线引到山丘顶部天际线上的工厂厂房,风车巨大的臂划破天空。天空有大朵的云团,但整体色调还是很明朗,温暖的土黄色-和黄绿色占了主色调,但红色的云为绿色的山丘增加了补色,使画面更有对比与冲激力。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左下角特地设置了一块阴影区,两个人正在阴影中谈着什么。这块阴影让画面顿时变得沉着起来,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与故事性。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是农人对土地被动的依赖性,而是对自然的主动改造性。梵高在工业社会里应该看到了主动创造命运的活力。

整幅画面笔触明显,尤其是云与石块的笔触粗犷,很有力度。


画作二:阿更深公园的情侣们

Couples in the Voyer d'Argenson Park at Asnieres  尺寸:75.0 x 112.5 cm  1887年6月于巴黎

看得出来,梵高初到巴黎后的心情是愉快的,也因为有了一批印象派的前卫画家朋友,而愿意学习印象派的画风。这幅画在笔触上完全是印象派的画法,色点和短笔触,很象毕沙罗的画法。甚至他画的主题,都暂时从劳动人民转到了在城市中悠闲享受生活的人们身上。

这幅画作的构图很简单,平行构图,天地各占一半,开满花的树林占据了画面的正中位置,两对情侣就画面中间的树两侧对称,不过地面上的弯曲小路打破了对称感,而使画面不会显得呆板。

虽然选择的是晴日花园的喜悦体裁,但梵高在用色上并没有选择过于鲜亮饱和的颜色,而光线感也不是很强,因此画面整体给人仍然是柔和中带着的平静与喜悦心情。


画作三:塞纳河上的桥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  尺寸:52.0 x 65.0 cm  1887年夏天于巴黎

又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不同于上一幅的点描,这一幅是使用了大量的短线条来表达水光的跃动性。使用了明度更高的亮黄色至白色,让整个画面的对比度更强,光感更加明显。

在今天,塞纳河上的桥都是以艺术性为看点的,而在19世纪末,则主要是配合工业革命的交通要道。梵高着重描绘的,是桥上与桥下的反差。火车带着浓烟从桥面上开过,被布置于画面的最上方,也是最暗的位置,而桥下,波光鳞鳞,明亮的小舰停在岸边,红衣女郎在花丛中走过,河面上有坐着人的小船驶过,一派悠闲时光。如果没有头顶上火车的喧嚣匆忙做对比,绝对体会不到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无论是选裁、构图还是用色,梵高的这一幅画应该都经过了仔细思考,明与暗的对比、红与绿的对比、上与下的对比,让人一眼就体会到19世纪末的巴黎正处在怎样的大变化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日无事,平凡一天,上班洗瓶,下班吃饭。帮方瑞找了两本书,他过来取,聊了一会,他还是和以前一样拼,每天都没个闲的时...
    安妮不是铝汉子阅读 1,409评论 0 0
  • 来源:从Chrome源码看浏览器如何计算CSS作者:李银城 在《Effective前端6:避免页面卡顿》这篇里面介...
    极乐君阅读 3,736评论 0 9
  • 作为一名25岁的普通女青年, 我的中年危机感来得实在是太早了。
    瞬间收集阅读 1,076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