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一个网络热词“松弛感”,非常触动我内心那一块我不能触摸的地方,有点儿疼,有点儿心酸,有点儿不吐不快的冲动。我觉得我需要说出来,写出来,是宣泄,也是安抚。
一直以来,我知道自己是个容易焦虑的人,一直都是,一直都知道,一直也知道无法改变。上学时,老师开火车提问问题我会紧张到不知所措,写作业时老师站在我身边,我会大脑一片空白;第二天有事情,定好闹钟,我一定是会在闹钟响起之前一两分钟就自然醒的人……只是我没想过和焦虑相对的状态是什么,现在,我知道,是松弛感,这个词太准确的说出了我所没有的那种状态。
首先这种“松弛感”的缺乏可能来自于天性。人的天性是又差异的。我深信。所以,我知道自己可能就是个天性敏感的人,只是在不断的生活磨砺中加上了一层又一层坚硬的外壳自我保护起来,我身边的人美其名曰乐观开朗好强。
其次,就是来自我原生家庭。这好像也是我自己无法选择的。我倒是没有想着为自己开脱。网络上说,松弛感的底气来自于不匮乏。物质的不匮乏、精神上的不匮乏。物质匮乏生计艰难的时代,亲眼目睹父母辈凡事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省吃俭用,你真的无法拥有松弛感。你会在意、会敏感、也会努力,去想改变。所以,也会更在意结果。
不幸的婚姻生活更是在我的焦虑心理上雪上加霜。当你发现,在婚姻生活里,本来应该和你并肩作战的战友成为了你的累赘,他不能为你遮风避雨,时时处处退缩、不在场,留你自己应对生活中的凄风冷雨,而你,又不想轻易的被生活击败,没有人告诉我,不用怕,有我呢,所以,我得时刻准备着,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不敢松懈,不敢大意。于是努力,改变,在意,在意结果。
我现在依然焦虑,可是我不害怕了。这或许也是我的成长。我只是担心我的这种不松弛感肯定以原生家庭的方式传递给了儿子,所以我现在给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是给你托底的人,希望能把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讲到最低。
那些心底的伤和痛,是无人可以言及的,只能如此词不达意的写出来,是为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