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突转

        将文章戏剧性的设计情节,层层递进,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禁让人拍案称奇。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之处。

        如2010获奖小说《送礼》,最佳微型小说,最佳欧亨利式结尾:

        外省女干部,过年前给京城男领导送礼,不知送啥好,设计两套方案 :如果领导态度一般,只送土特产; 如果领导很热情,再加送现金卡。

        第二天,进京住下后到领导家。领导递水果倒茶很热情,决定加送现金卡。第一次给领导送现金卡有些紧张,喃喃细语:“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领导理解。”掏出卡放茶几上赶紧告辞。

        回到宾馆,怎么也开不了门,原来将门卡当现金卡送领导了。女干部一晚上没睡好。当然,男领导一晚也没睡好。

        文章以送礼为开头,若领导很热情就加送现金卡为故事情节的推动,层层递进引出女干部“掏出卡”这一细节,为结尾送错卡导致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结局做伏笔。使人大呼有趣,感叹故事情节的精彩绝伦,这就是文章结构安排的艺术性。

        我昨日在有初投稿了一篇原创:

        此刻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外面传来细细簌簌的脚步声。胆大的贴着洞壁听着,握紧了手里的锄头,胆小的捂着娃儿的嘴瑟瑟发抖。村里的男人都去打仗了,留下的这些妇女儿童就像惊了弓的麻雀一样,有些风吹草动就提着洋芋和一些窝窝躲进洞里,夜深了再悄儿声摸出去。田里望哨的李家媳妇看见一队浩浩荡荡的铁帽子打远走进村头,赶忙猫着腰跑回去挨家挨户喊着进了山。干粮是早就备好的,就是没来得及煮些糊糊,煮了也稀的窜不饱肚子。刚躲进去还没来得及给娃儿捏一口窝窝,这队人连村儿都没搜就上了山。眼瞅着脚步越来越近,媳妇们脸上汗涔涔的,把姑娘们慢慢藏在了身后。脚步声走到洞口停了,王家媳妇弓在前头把手里的家伙举的老高……

        “娃儿他娘在里面吗”洞口传来了熟悉的乡音。

        我开头从村里剩下的妇女儿童们躲进洞里写起,先入为主的用“铁帽子”一词勾勒出日本宪兵队伍的形象,一步一步将紧张气氛烘托到极点,直到脚步声停到了洞口。这个时候按照惯性思路,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是全村人沦为日寇的刀下魂,或者村民被俘虏村子被洗劫一空。但是结尾“洞口传来了熟悉的乡音”,出现了反差。使读着的惯性思维顿时逆转,又给人以想象空间,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队人连村都没搜就上了山”就是文章的伏笔,若不是极其了解村里的地势也没办法这么快搜到躲起来的妇女儿童们。这么理解就有些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了。

        邹世华的小说《英雄一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天生丽质的姑娘在遇歹徒抢击银行时,挺身而出,被砍了数刀,保住了国家财产。当领导、同行、记者来到医院探望,等候着她的惊天动地的话语时,姑娘一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向人要一面镜子。

        结尾英雄有些吃力地把镜子举起来,朝着自己的脸庞上下左右地照了一会儿。“没有伤着脸……”英雄又说了一句话,然后甜甜地笑了。

        两位领导面面相觑,《晚报》记者手中的笔在空中停下,只有录象机把英雄的笑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这样一个“陡转”的结尾,出乎在场所有人的意料,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心灵美的姑娘也爱外表美呀。

        清人袁枚曾说过:“凡做人贵直,而做诗文贵曲。”结尾“突转”,是文曲多变的技法之一,它能使文章情节跌宕,波澜起伏,产生令人回味的无穷魅力。

19级语教3班    苏普昭    21930601127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