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八大峡广场晨跑。广场的东南角辟出来很大的一块地方,用围墙圈了起来,作为马上到来的浒苔季的处理场地。场地上停了一台大型的吊车,散发着重型机械所特有的那种气势,驾驶室的门打开了,下来一个粗犷健壮的操作手,是一个魁梧有力量的大块头男士,他和他的重型机械,很“像”。很少见到文弱书生操控这种大型机械(也有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见的少了)。
晨跑,给了我很多观察周围的机会。会不时地碰到许多主人和他的宠物狗一起运动的场景。有遛牧羊犬的,有遛贵妃犬的,大大小小的宠物狗,我仔细观察过,发现这些宠物狗的和他的主人特别的“像”,有科学家研究说是主要是眼睛像,我到没有仔细观察眼睛,只是一打眼,“就是他家的”,颇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感觉。
这不,前面那只胖胖的,小短腿的,浑身褐色夹杂黄色的花斑斗牛犬,四顾无人的,直挺挺地趴在那里,嘴里叼着个球,直喘粗气,旁边站在它的主人正悠哉悠哉,“它怎么了?”“累的,歇会儿!”主人回答,真是一个“像”。
是不同类型的人对职业的选择性,对宠物或者其他喜好的选择性的有一定的规律性吗?还是所选择的,对人的反过来的影响呢?或者说类似标签的作用?是什么促成了这个“像”?
比如一说到警察可能就有一种锐利的,正义的,震慑坏人的那种威慑力的特点。一说的到老师,就有一种循循善诱的教书育人的特点,这算是标签吗?还是人对职业行为的一种认同后趋同?还是因为职业对人的影响,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都说人不可貌相,可是在这一方面人是可貌相的,经常是看你的人,能把你从事的职业猜个差不离。你的行为举止,你的长相面貌,都会反映了你背后的一些东西,你的情绪,你的心理状态,你的职业,你的人生,这是不是就是相面的根源呢?
或者说这是社会化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依从认同内化,经过长期的行为模式训练,然后确实是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于是你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甚至是外貌中都会透出,你内化的一些东西,那说来说去这还是社会化的一部分。
那为什么人们所选择的宠物也与自己有着高度的“像”呢?是人影响了宠物吗?是宠物跟你耳鬓厮磨的那种日益相亲密的相处过程中,以它的智商,在不停的揣度、模仿主人的行为,主人的情绪也深刻影响着宠物的情绪,这是一种什么原理呢?
就养宠物狗来说,大部分人是作为陪伴宠物,所以养它时会不自觉地以‘母亲’这样的养育者的身份自居。所养宠物就像自己的孩子,它们身上有你所期望的样子,或许这就是“宠物似主人型”的部分原理所在。宠物的性格也会随着主人的性格、主人家的环境、饲养方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宠物的性格与主人的性格越来越像。
在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生物裙带”的关系,它可以使人更乐于选择与自己相貌相似的宠物狗。当你选择它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觉得它和你有点像,也就是俗称的“眼缘”。譬如,你是一个活泼外向的人,最有可能养一只同样活蹦乱跳的狗狗,因为你希望能够带着它四处跑。
如同在养育孩子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施加给孩子的影响。你的孩子,由你带大,孩子行为举止,甚至连走路的方式可能都跟你有神似,或者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种,是一种孩子从小的潜移默化式的模仿,认同与内化。或许就是“长大后他就成了你”的根源。
当然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夫妻相”了。两个人结为夫妻,组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朝夕相伴,潜移默化,慢慢地趋同起来,熟悉到想左手摸右手。在外人看来,两人真是越来越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