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大概只有孩子最快乐吧?因为他们最无忧无虑,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最容易快乐。
一个朋友的小孩叫一凡,一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后,问妈妈:“妈妈,什么是幸福啊?”
妈妈听到这个问题后,先是一愣,心想:“这位小朋友一定是在幼儿园里学了些什么。”但是一时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于是就跟他说:“妈妈在煮饭,你去问爸爸好吗?”
于是,一凡就过去问爸爸了。还好一凡爸爸机灵,反问一凡道:“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呢?”
一凡说:“幸福就是有钱买很多的玩具!”
一凡的爸爸妈妈听到后,不禁哈哈大笑。接着一凡爸爸说:“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幸福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但是在成人世界里面,幸福和快乐总是那么弥足珍贵。
成年人有政治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家庭上的压力、情感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人际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压力以及身体上的压力。除了压力,伴随而来的还有焦虑,比如安全焦虑、财富焦虑、健康焦虑,以及孩子的教育就业焦虑,特别是归属焦虑。
一个人要得到多少才会满足呢?欲壑难填!当你为没有鞋而不快乐时,你有留意那些没有脚的人吗?
我们为了更多地获得幸福和快乐,就要先了解一个名词:习得性无助。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其实它并不复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哎,算了吧!做什么都没有用!”或者是“认了吧!这是命!”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让我们陷在自我营造的痛苦漩涡里面无法自拔,也就失去了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原始动力。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人面临不可控的情境时,一旦他认识到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后,便会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习得性无助”又会进一步恶化当事人的身心状态,同时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判断能力。我们会认为自己没有改变的力量,形成悲观的认知模式。
所以,想要获得幸福和快乐,就必须抵抗住“习得性无助”的侵袭。
我们可以从事件中习得到无助,我们也可以训练自己,让自己习得到乐观。当我们改变了对一件事情的解释,不再将它完全归于个人的原因,不将它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认为它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就可以从“习得性无助”转变到“习得性乐观”!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对自己这一生的期许,简单说就是,这一辈子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很多人往往纠结于此,不能跳出当前的格局和视野来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摆脱了“习得性无助”之后,就要确立自己想要什么。
一个人成为了父母的好儿子,成为了妻子的好丈夫,成为了儿子的好爸爸,成为了朋友的好伙伴,成为了同事的好搭档,但一个人如果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这个人就是不协调的,自然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幸福和快乐来源于快乐地生活、人生有意义、充实这三点。
所以,成年人想要幸福和快乐,就要先摆脱“习得性无助”,再确立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最后再通过快乐地生活、寻找人生的意义、过得充实来获得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