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统计过,最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绝大多数是生长在外地的人

1

在英国,有人曾统计过,最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绝大多数是生长在外地的人。

以“创新”著称于世的美国人,很难找到一生固守一地的,所以人们讲美利坚民族是无“根”的民族。

在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中有不少是复员退伍的军人和跑外的人。他们广见博识,对党的政策反应敏感,领会得快。

可见,创新的人才,只能出现在流动的社会,现代人只能在流动中形成,这不仅是逻辑的推论更是历史的事实。

2

一个人要有所创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即识、胆、才。

识,指的是眼力,对事物的洞察力、敏感性;胆,指的是魄力,敢于探险的精神;才,指的是智力、文化水平、技艺、方法。三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这三方面素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多少,与其工作环境、居住条件、流动性有很大关系。

3

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不变的环境中循环往复地生活,没有新信息激发他去思考,去比较,很容易思想僵化,更难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相反,一个人若生活在无限广袤的天地里,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接触一些新信息,“摩擦生热”的法则就会发生作用。

他可以思路大开,把自己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东西加以比较,找出规律,并以此预测未来,发现社会的“大趋势”。

因为社会总是处于平衡的运动中,某些地方的今天往往是另一些地方的明天。

4

一个人长期依偎在父母身边,每说一句话都要看看周围人的眼色,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反应,这就导致他遇事谨小慎微,工作循规蹈矩。

相反,如果置身于大千世界,他就敢想敢说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5

一个人走向四方,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加以解决。

要适应新环境,这就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学习、学习、再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天职。

与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工作,可以培养他的竞争力进取心、好胜心,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以获得胜过别人的能力。

新的知识的输入,不仅增大他的知识存储量,而且使他原有的知识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知识膨胀。

广泛的社会交往使他思路开阔,乐于接受新东西。工作、职业和地点的变化,加强了他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对变化无常的社会作出反应。

远离父母,使他失去靠山,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有利于培训决策能力和果断性;选择职业自由度的加大有利于用其所长,发挥自己的优势。


6

在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是他的知识存量,更重要的是他的创新能量。

如果一个人不把他所掌握的知识当作创新的源泉,他对社会将是一个废才。

在未来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在父母的保护下生存,血缘关系的脐带不可能给我们输送生活的养料,家庭的地位不可能再决定我们自己的地位,救生圈不可能再是关系网。

不应再把自己禁在家庭的脉脉温情之中,不应再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或自悲。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把爱的重心由家庭转向社会。

冲破一切狭隘观念的束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番事业吧!

祝你成功!


摘自:《花季•雨季》

作者:毓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离了几日,好想你。 今天下了那么大的雨,衣衫单薄,雨打在腿上,脸上,不疼,但每个雨滴都感受分明。水滴撞击皮肤砰然而...
    伞下小mu阅读 107评论 0 0
  • 美德与影响力成正比。
    心因阅读 374评论 0 0
  • 《长崎的俳句与巴洛克》(又名:“荒城之月”) 有人说长崎疯长着早慧的双瞳 所以他能把一团飞絮看成仙翁 还有人说长崎...
    梅溪仙子阅读 298评论 0 0
  • 出于对文字的敬畏,从学生时代就保留了写日记的习惯,而出于汉字的钟爱,更钟情于用钢笔写日记。但,为了分享自己...
    Pan_55ab阅读 388评论 0 0